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225422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供教育信息化集成方案、中小学网络教学平台 天空教室2012 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方案概述南京市电化教育馆2012年5月目录1.建设背景32.建设思路42.1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42.1.1基础网络设施的现状52.1.2 基础数据的现状52.1.3数字化校园平台应用现状52.1.4教育资源库建设现状62.1.5网络校本教研情况72.1.6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72.1.7学校之间的沟通72.2项目建设思路82.3项目总体目标102.4项目建设愿景113. 项目建设内容133.1云服务支撑平台133.1.1认证中心133.1.2用户中心143.1.3数据集成153.1.4消息中心153.1

2、.5即时通讯163.1.6电子邮件163.1.7虚拟社区163.1.8内容管理173.1.9搜索引擎173.1.10流媒体服务183.1.11应用管理183.1.12数据服务183.1.13计费支付服务183.1.14移动服务平台183.2电子政务193.2.1电子办公系统193.2.2数据上报及分析系统193.2.3中小学学籍信息库系统203.2.4学生成长档案信息库系统213.2.5教师发展档案信息库系统213.2.6数字化校园评估系统223.2.7招生考试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223.3数字化校园233.3.1校务管理平台233.3.2信息发布平台253.3.3家校沟通平台253.4教育

3、资源中心263.5教师教研空间303.6学生学习空间323.7云服务门户334.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344.1云计算344.2总体技术路线344.3数据集成技术要求354.4身份认证技术要求354.5问终端浏览器要求364.6移动终端要求365. 项目最终成果、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375.1 项目最终成果375.2 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376. 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以及项目组成员基本情况387. 项目进度计划397.1 第一阶段建设内容407.2 第二阶段建设内容427.3 第三阶段建设内容438. 经费预算441.建设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教育

4、信息化进程,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将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实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应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为手段,促进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

5、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为了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力推动南京教育现代化进程,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国领先。建立教育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普及以班为单位的多媒体教学,把学校、家庭、社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覆盖学校、家庭、社区、职场的信息化学习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人人贡献、人人享有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南京市教育局提出将新“三基”(“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络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作为引领南京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基础性战略加以研究和实践。“基于网络的教育”将借助网络和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育创造更为

6、广阔的空间,为学习者提供更便捷、更自由、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推动南京教育在理念、方式、手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实现南京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南京市教育局成立了南京市现代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并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2.建设思路 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解决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遵循政府统筹与规划、满足教育事业需求与应用、企业服务与保障“三位一体”的整合模式。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覆盖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

7、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落实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学手段的信息化。2.1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过去的十多年来,全市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软硬件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还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期盼,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尚需进一步丰富,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2.1.1基础网络设施的现状目前,南京市形成了“三中心集群+教育

8、专网”的网络架构,主中心在市电教馆,两个分中心再江宁区电教中心和浦口区电教中心。大多数学校普遍采用10Mbps-30Mbps的电信宽带接入互联网,少量应用需求比较高的学校采用50Mbps-100Mbps的电信带宽接入。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南京教育城域网,区域内校际之间的网站互访、优质资源互访均需要公网进行。目前的网络架构不足以支撑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行,网络线路方面还需要与运营商合作改建和优化,如果不能形成包含市、区两级主要管理部门学校的高速专用网络,会极大制约南京教育基础信息整合的作用与效果。 2.1.2 基础数据的现状目前市、区、校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着如下问题:用户

9、分户广泛,由于基础数据不统一、各系统彼此独立,信息相对封闭,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各系统之间缺乏协调,导致信息相对封闭,基本上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学校使用的各类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有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市、区、校均未实现数据贯通等原因,无法形成综合的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只能从各个业务系统中查看单一的业务数据,借助EXCEL表等工具的导入导出才能做出左后需要的报表。为了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数据,需要在专门用于上报的软件中重复录入数据,令相关管理教师觉得很繁琐。无法直接从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系统中采集数据并加以综合利用;各级教育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也不能进一步提炼时提供给决策部门。 例如,由于各学校之间

10、的校务管理系统各不相同,每个学校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导致每年新生入学率、学籍调查等数据的采用困难重重,时效性极差,更谈不上对数据的有效分析和挖掘。2.1.3数字化校园平台应用现状目前,全市范围内少部分信息化应用较好的学校化校园管理平台。校务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管理等应用系统大多从不同的企业购买,所涉及的平台在标准、易用性、安全性等各方面的各自不同,无法满足数据采集、数据互换、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需求。各系统之间彼此隔离,一套系统就有一个登陆账号,教师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很多实用的、反映学校实际需求的模块,例如南京市天正小学的图片管理系统、荣誉管理、运动会报名、网络硬盘,南师

11、附中新城初中的选修平台、评教平台、在线考试系统以及正在试验的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微博客的应用,石鼓路小学的以学助教的教堂研究,大厂高级中学的英语、地理辅助练习系统,九龙中学的家教新干线应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中考虑予以融合。2.1.4教育资源库建设现状目前,南京市市级资源库有:南京教育期刊、博硕论文库、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学科多媒体教育工具包、动画课堂、名师课堂、南京校园电视网等。由于缺少一定的推介与培训,教师对这些资源知之甚少,总体使用效率不够理想。教师个人拥有的部分优质资源大多以文件形式存在于个人电脑中。资源传播方式主要有电子邮件、QQ或文件共享等。由于

12、共享性比较差,资源制作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教育资源体系。 部分区县或学校购买买过一些商品资源库,使用效果不太理想。原因如下:1. 专业性不强,不能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的需要。2. 资源库目录结构不合理,没有和大纲、知识点、教材目录关联,教师很难快速搜索到有效的教学资源,用起来很不方便。3. 批量采购的资源与个性化需求存在差异,一体化封闭的资源包,难以满足教师对资源二次加工利用的需求。4. 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所以区域资源的共建共享无法实现,教师资源贡献积极性不高。5. 教育资源分散,局限于小范围,标准不统一,建设各自为阵,教学资源重复建设。2.1.5网络校本教研

13、情况各种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但受制于形式和场地,能够受益的教师数量偏少,能直接得到名师指点和帮助的一线教师数量不多,名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经验难以共享给其他的教师,不利于全体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 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名校的教师非常有限,家长不惜缴纳巨款择校费用抢占优质师资。团队教研的协同工作受地域限制,开展的难度比较大,特别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教研活动难度大,参加高层次培训的可能性小,自我提升的空间受到一定的制约。 而调研发现,各区县、学校尚未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辅助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尚未采用网络化的手段辅助跨校的教研互动交流。2.1.6

14、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进行了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学生在校时间较长,缺乏自主利用数字资源的时间。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导致学习资源不足或过度。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协作不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很难得到个性化的指导,过分依赖聘请家教或到校外上补习班。目前,南京市正有序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移动终端设施和适用的教学资源进行论证,逐步开展基于移动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少部分学校进行了移动学习的实验,使用过学校新干线等个性化学习平台。总体上,全市尚未有优质的网络教学系统可供使用。2.1.7学校之间的沟通学校沟通的主

15、要渠道是每学期一到两次的学生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是通过短信通知(“一线通”系统)和家长签字。家长非常期待能够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业水平、在校表现、个性发展、心理发展等情况,希望和学校形成良性的互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手段,使得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得不够广泛、深入。2.2项目建设思路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旨在构建全市的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数字服务的平台,市、区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化办公协同、教育数据采集分析,并实现全局的监督;全市学校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独立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降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和IT专业管理人员的投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便捷、低成本地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教育服务,体现教育公平,实质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定位于开放的、可扩展的、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