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传统文化进校园.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22131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传统文化进校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传统文化进校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传统文化进校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传统文化进校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传统文化进校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传统文化进校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传统文化进校园.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进校园【.douhua. - 豆花写作问答】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服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必须服务教育教学。以下是wttWTT为大家带来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1一、指导思想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依托古城自然人文资,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基于古城风土人情和学校特色相融合的学校课程活动教育,以此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2、二、课程设计的创意(一)开发校本课程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古城风土人情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校本课程能营造校园良好的研究氛围,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以古城风土人情教育特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三、课程目标设计(一)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目标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总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古城的风土人情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古城浚县: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脑去思索;用手去创作。使学生认识古城、熟悉古城、喜爱古城、保护古镇城。从而增强古城后人的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具体目标有:1、了解水乡古

3、城浓厚的文化底蕴,感受丰富的水乡文化,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探索家乡风俗的意识和实际行动。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在不断的探究性学习中,批判地继承古城民俗的优良传统,体现立志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3、培养自信乐观的生活意识,不断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渐认识本土文化资的丰厚,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二、实施目标: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

4、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目标不能远离实际。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四、校本课程研究内容和范围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主要指千年古城包括独特的家乡风光,幽静的自然环境;也包括淳朴的民风,底蕴深厚的文化。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主要内

5、容具体是:第一类环境文化(一)民间艺术- 杨纪屯的泥咕咕(二)人间社火-主要有杂戏、杂耍、武术表演。(三)名胜古迹文治阁、升仙塔、天宁寺等。第二类民俗文化(一)概述地理环境、名优特产。(二)历史故事隋末李密。(三)风俗习惯祭神、祭祖、婚嫁等。(四)古庙会庙会习俗、庙会上的拴娃娃、庙会音乐第三类传承文化(一)泥塑艺术泥塑制作的过程、怎样制作成泥塑的技艺以及制作的技巧。第四类 生态文化(一)关注环境、关注环保针对身边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队活动、黑板报、知识竞赛、社区活动等)。(二)关注古城旅游事业由学校少先队带领“雏鹰导游团”同学,利用节假日为游客做小向导;积极发

6、动学生为古镇旅游出谋划策。五、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一)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古城浚县的资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1、教师开发课程的过程(1)认真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资料,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2)收集有关古城浚县文化方面的资料:古城自然环境、古城的名胜古迹、古城丰厚的文化、古城的人文风情、古城风俗习惯。(3)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确定学校的校

7、本课程开发主题“古城的风土人情”。古城的资我们要好好利用,编写教材时我们一是将用学生的习作来介绍古城,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二是我们充分利用古城的资开展教育活动,在教材编写时融入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如摄影、小导游、环保小卫士等。教材使用对象:中学。2、学生开发课程的过程(1)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宣传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对古城风土人情有初步的认识。(2)发动学生收集有关古城文化方面的资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理。(3)成立学校研究杨桥古城文化活动兴趣小组,将古城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范围。(二)课程的实施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2、成立

8、编委会。古城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走进古城浚县3、课程开发的规划 准备阶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收集资料。 拟定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使用编写的教材,并征集意见。完善、修改校本教材,并正式定稿。4、制定计划,确保课时。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将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了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每2周安排一课时,时间确定在周三下午的第三节课,要求课程活动与班队活动相结合,由班主任老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5、探索课程评价机制。(1) 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 对教师的备课笔记、教学研究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对教师实施过程的中动态生成性资及其创新行为进行激励评价对教师完成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办法教师自我评

9、价。学生民主测评。(2)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学生参与活动。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况情感体验情况。获得成果的情况,包括收集信息的数量、质量、创造性成果。评价办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采用书面知识和实践活动成果相结合家长助评,采用“家长助评表”,让学生家长根据各项内容对子女各方面表现进行星级评定,最后对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或意见。六、课程开发的初步成效和发展预想1、构建校本课程。在充分挖掘古城资基础上,学校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大胆实践、探索,以“环境文化、民俗文化、传承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基本形成,并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内容和评价方法。2、

10、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以“传承优秀古城文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四位教师都参与了古城文化教育活动方案教材的编写任务,每位教师都承担了方案实践指导任务,“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教师的指导能力也在朝科学化方向发展。3、开阔学生视野,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校本课程的活动带来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1、它充分引导学生与社会、社区接触,学生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各种能力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每逢节假日,小导游们活跃在古城的景点、街头,带领游客领略水乡的风貌神韵。他们用真诚的态度、生动的语言骄傲地向游客介绍古镇的景点和风土人情,述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2、小记者的作

11、品也充分展示了古城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同时学校也准备出版了全部由学生作品汇集的走进古城浚县一书。学校“小记者”、“小导游”队伍的发展,更是增强了宣传的古城文化的力度。4、发展预想:规范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把校本课程融入办学目标和工作思路,要让我们的校本课程能成为学校的亮点、品牌,得到学校每个人,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赞赏,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我们必须得规范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在“古城风土人情”上做足文章,让它能健康有序地成长。同时我们也期望得到各界、各部门更多的重视扶持,以求得更多的“古城人”共同关注我们的家园古城的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校本课程只有根植

12、于生活的土壤中,立足于反映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2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中小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指导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传统节日教育、传统经典诵读教育、地方名人民俗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特制定本方案。一、活动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活动对象全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三、活动内容(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1.通过推进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掀起学习、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不断加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

13、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2.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活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3.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等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包括升旗礼仪、就餐礼仪、课堂礼仪、尊师礼仪、同学间交往礼仪、穿戴礼仪、借用物品礼仪、迎客礼仪等礼仪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4.通过推动书法教育健康和深入发展,激发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欣赏书法的热情。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努力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14、、研学实践教育、冬夏令营等活动, 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传承红色基因。组织中小学生到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二)重视传统节日教育1.以忠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2.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积极挖掘这些节日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3.以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劳动节

15、、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三)抓好传统经典诵读教育1.构建国学经典诵读体系。各校每学期制定诵读计划,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在各年级开展不同的国学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读大学、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诵读体系。2.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活动,即:每日开展“诵读经典一刻钟”活动;每星期开展一次“书写经典一刻钟”活动;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的内容;每年举行一次国学情景剧展演活动等,把国学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3.深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孝父母、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等话题,以诗文朗诵、快板、课本剧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美文表现出来。成立国学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国学、热爱诵读。(四)开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1.加强地方区域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地方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