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220346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月是故乡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张改霞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 5 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 “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教学重点:通过阅读 “群文阅读”的 5 篇现代诗歌,深入体会“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 “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学生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

2、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2、回顾第二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 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梅花魂:借物抒情。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3、在这些文章中,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二、

3、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学习第一篇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精品文档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1969 年寒冬,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宝贵到中苏边境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革”的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直至 1980 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陶醉了,他们

4、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这首歌荣获了 1987 年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一等奖。至今此歌已获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千余种奖励。3、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歌词赏析。歌词美在对环境的描写,桃树环抱的村庄,明净的水面映着盛开的桃花,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又传来孩子们的欢笑,显现姑娘们喜悦的脸庞,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卷,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歌词美在对边防战士的刻画,为了美丽的故乡,为了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意驻守在最艰苦的地方,这种“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美在运用映衬的手法,更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5、一面是如画的故乡:盛开的桃花,明净的水面,孩子们的欢笑 一幅祥和宁静的生活画面;而另一面则是风雪交加的边卡,两相对照,更映衬出战士们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4、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歌词。5、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6、用同样的方法赏析其余四首歌词。让学生对歌词中的“意象”进行圈点批画,并进行想象,带着自己的感受品读。三、课堂小练习1、补充诗中作者用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感。?悠悠()矿,切切故乡情。?()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家在梦中何日到,()??江南几度()发,人在天涯鬓已斑。2、回顾期中测试卷上的阅读短文故乡“明月千里寄相思” ,这段话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 )、( )、( )、( )、( )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四、课堂小练笔假如你参加夏令营半个月不能回家;假如你求学在外半年不能回家;假如你在异国他乡工作几年不能回家 请你从中选择一个画面,以“想家”为话题,用上景、物、人或事这些表达情感的意象,运用“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或“叙事抒情”等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之情和你对家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