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小练考试题(六)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621619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小练考试题(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届高三历史小练考试题(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届高三历史小练考试题(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届高三历史小练考试题(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届高三历史小练考试题(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历史小练考试题(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历史小练考试题(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杨汉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小练考试题(六)班级:_ 姓名:_ 考号:_一、单选:(124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第4页表格对应位置:1、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 B C D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3、小农经济是中国古

2、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 B. C. D. 4、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B均田制的颁布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5、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溉的是()6、我国制瓷技术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A. B. C. D. 7、唐朝前期长安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

3、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8、平遥是著名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B. 晋商与外国资本存在竞争关系C. 明清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D. 金融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9、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

4、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10、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11、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麻等组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营手工业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

5、由流动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 B. C. D. 12、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 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C. 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 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二、非选择题:(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二:考古发现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

6、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等。发现的铁农具主要有犁铧、铲、镐、锹、锄、镰、耙、刀等。在不少地区还发现了铁犁壁,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材料三: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发明,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在欧洲,直到12世纪才开始应用类似的机械。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与战国时期比较,叠铸技术有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

7、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叠铸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冶铁业和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4分)(2)东汉时期在冶铁技术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果?(4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材料三:清代全史

8、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6分)(2)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10分)(3)哪一种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6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围人(

9、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围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材料三: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记材料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6分)(2)

10、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6分)(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4分)(4)材料四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下表对应位置: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杨汉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小练考参考答案(六)一、单选: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的说法均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答案:D2、解析:C 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合,B、D两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

11、破棉袄”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C。3、解析: A 说法过于绝对。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4、解析:抓住题干的时间提示语“公元前5世纪”和题意的着眼点“主要原因”分析理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公元前5世纪正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耕作方式、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故A项符合题意。B是北魏时开始推行的;C是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D是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故B、C、D均应排除。答案:A5、解析:A项是耧车,属于播种工具,发明于汉代;B项是曲辕犁,发明于唐朝,是耕作工具;C项是翻车,是三

12、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D项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答案:D6、解析:B 出现于南北朝,出现于东汉,出现于元代,是在明朝。7、解析:B项体现了唐朝对“坊”的管理,即严格限制临街开门。答案:B8、解析:A根据“日昇昌”票号设立各省分支并走出国门,可得出B、C项正确,根据其经营性质可得出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9、解析:从表格得知,这一地区既有工人又有工场主,这说明该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答案:D10、解析: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重农抑商。答案:B11、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在材料中

13、均有体现,“手工业者受到歧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含有的选项。12、解析:C 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知盲目自大心态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的。二、非选择题:13、解析:本题主要以两汉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为主题。对第(1)问,要用材料一中的“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这一关键信息归纳回答;对第(2)问,要立足用水力鼓风冶铁和叠铸技术两个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农业发展对铁农具的需求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农具的使用更为广泛,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分)(2)发明了水排和掌握了叠铸技术。(4分)14、解析:第(1)问应根据材料指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第(2)问要

14、围绕商业活动和兴办手工工场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还应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面去思考。答案: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6分)(2)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交纳货币地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10分)(3)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6分)15、解析:本题围绕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选取材料,材料一反映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材料二反映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三、四反映唐代和宋代商业的发展。在认真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设问要求,条理作答即可。答案:(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由于诸侯割据,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以控制;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金流向。(6分)(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