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21475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 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4 文言文阅读【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

2、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

3、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

4、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

5、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答案】10C11A12C13(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6、(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解析】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7、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故选A。1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

8、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9、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参考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

10、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 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取材于史记)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

11、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取材于贞观政要)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之以政 导:引导B上下相遁 遁:欺瞒C溺其职矣 溺:沉迷D饬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6下列各

12、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免而无耻 斫雕而为朴B法令者治之具 言道德者C破觚而为圜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也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信哉是言也!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9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答案】5C6D7

13、D8这话对啊!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9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老子认为,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三人皆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C项,“溺其职矣”“溺”,沉迷。理解错误,“溺职”意思是“失职、不尽职”。故选C。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14、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项,“者”,分别为助词表判断,助词,的人;C项,“为”,分别为动词成为;连词因为;D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故选D。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D项“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意思是“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

15、离仁义之道”,而不是“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故选D。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信”应解释为“确实”引申为“对”;“是”应为“这”;整个句子是倒装句,应为“是言信哉”。(2)中“故”,应解释为“因此”;“常俗”解释为“一成不变的习俗”;“但”,应解释为 “只是”;“治乱”,应解释为“太平混乱”或“效果好坏”。9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分别找出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孔子认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