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硕士论文体例格式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209322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硕士论文体例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推荐-硕士论文体例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推荐-硕士论文体例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推荐-硕士论文体例格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推荐-硕士论文体例格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硕士论文体例格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硕士论文体例格式(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规范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认为,学位论文的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为了确保我院MTI 硕士论文的质量,特制订此类论文的形式规范,供各位老师参考,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以便完善。一、 全文结构、体例与排版格式1. 全文包括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中文致谢、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中文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正文用中文写成,实例采用英汉或汉英两种文字。2每章标题采用三号宋体,上下空一格(小四号字体);正文用小4号宋体。3. 正文内层次排列体例用如下格式:一级码:1,2,3,4; 一、,二、,三、,四、;二级码:1.1, 2.1, 3.1

2、, 4.1; 三级码:1.1.1, 2.1.1, 3.1.1, 4.1.1。三级码后用1),2),3);(1),(2),(3)等。4. 在引用大段文字时(三行以上),另起一行,每行行头、行尾均缩进两格,改用5号楷体。所引文字原则上不超过500字。5. 正文中书名、报刊名、文件名、戏剧名等中文均用书名号,西文均用斜体。此外,中文文章名在正文中也用书名号,不用引号。6汉语省略号一般为六点,但在公式或格式中压缩为三点,如:“如果就”。7. 关于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使用按出版部门通行办法执行。 二、注释1引文出处都归入参考文献,不用注释。注释主要用于对影响读者理解的术语、成语、 典故、人物、数据资料

3、、外语来源等做出原义、书中用意、作者或译者的用意等方面 的解释。必要时也可对资料的来源等进行解释。2注释一律采用当页脚注,电脑自动生成小5号宋体,正文内用等形式每页分别 排序。注释也可采用尾注,置于参考文献之前。推荐精选 三、例证1例证编号用阿拉伯数字加双括号即 (1),(2),(3)等表示。 2每例开始(含序号)左首缩进4个中文字符,右首缩进2个中文字符。换行时,行头、 行尾均缩进2个中文字符。英文实例也可如此。3实例一般来自硕士生本人翻译、或参与翻译、或校对过的文本。选自其它文本的例证一般须在后面标明出处,标注格式准同文献参引,用夹注标示:(作者名空格出版年份冒号页码)。 四、文献引用格式

4、1. 直接或间接引述某人的具体观点,须给出文献的页码;转述某人基本观点或仅提及其 某文献,只需给出文献的出版年份。2. 作者名字为英文或汉语拼音时,参引时仅标注其姓。3如某个作者在同一年发表/出版了多篇/本著述,在出版年份后加“a、b、c”等来区分。4. 参引用夹注标示,其格式为:(作者名空格出版年份冒号页码)(注意:作者名之后用逗号)。引用格式示例:(1)一般情况示例:(王刚,1995:20);王刚(1995:20);(王刚,1995:20-25);(王刚,1995:2025)。(2)同一中文著述如有两个作者,作者名之间用顿号连接:(王刚、张力,1995:20); 如超过两人,第三人起不再列

5、出,用“等”表示,如:(王刚、张力等,1995:20)。(3)同时参引一个作者两种以上的著述:(王刚,1992,1995);(王刚,1995a,1995b)。(4)同时参引不同作者的著述,中间用分号隔开:(王刚,1995;张力、李涛,2001:20)。 (5)同时标示著述首次发表/出版时间和所引用版本的出版时间,中间用斜杠隔开,引文的具体页码见所引用的版本,如:吕叔湘(1977/1983:137)。 (6)若引文中最后一句话为完整的句子,句号放在夹注前,否则放在夹注后,如:“看来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苏力2007:43)推荐精选“,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王刚 1995:20)。 认知语言学认为

6、(Lakoff & Johnson,1980: 115),“”。 五、参考文献排列格式 (一)共性要求1“参考文献”四字统一用5号粗黑宋体标示,首字与正文左边对齐。2文中没有参引的著作或文章一律不列入参考文献。3中外文献分别排列,外文在前,中文在后;中文用小5号仿宋体,西文用相当字号的Times New Roman字体。4文献条目用小5号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如1、2、3。5每一条目首行顶正文左边起头,换行时以顺序号为准缩进两格,即仍同篇目第一个字 对齐。6文献条目按作者(或编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音序或西文字母顺序排列。7同一作者如有数条文献的,逐条分行排列,每条均重复作者姓名,不用“”符号 替

7、代。8文献后加注文献类别标号,期刊文章为J,专著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选文为A,尚未出版的会议论文为R,学位论文为D,词典或教材为Z,网上文献为OL。9网上文献应注明其网址和读取日期。示例:Jiang, Yan. 2000. The Tao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 Elementary textbook on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OL. http:/www.polyu.edu.hk/cbs/jy/teach.htm (accessed 30/04/2006). (中文网上文献最后括号内注上“某年某月某日读取”的字样

8、即可)10多次出版(包括翻译)的重要文献,在标出所引用版本的出版年份的同时,尽可能标出首次出版的年份。11参引同一作者两种以上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年的著述按照文献标题首字的音序或字母顺序排列,并按顺序在出版年份后加a b c以示区别。 (二)中文参考文献推荐精选1. 文献作者项按姓+名的顺序给出全名,作者项在两人以上的,姓名之间用顿号分隔。2参考文献为刊物文章的条目,其著录项以及排列次序为:作者项+出版年份+文章名+刊物名第期+起讫页码。文章名不用标点符号,刊物名用书名号,各个著录项之间用逗号分隔。示例:朱永生,2006,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83-

9、90。3参考文献为专著的条目,其著录项以及排列次序为:作者项+ 出版年份+书名+出版地: 出版社。各著录项之间除出版地之后用冒号外,均用逗号分隔,最后用句号。示例: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4参考文献为文集中文章的条目,其著录项以及排列次序为:作者项+出版年份+文章名+文集名+ 出版地: 出版社+ 起讫页码。文集名之前加“见主编”字样。示例: 罗选民,2000,论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研究A,见罗选民主编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C,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9-14。 (三)西文参考文献1文献作者项为一人者,采取姓在前,名(或名的首字母)在后的排列方式,

10、姓、名之间用逗号分隔;作者项为两人以上的,除第一作者外,其余作者姓名按原有顺序排列,即名在前,姓在后,中间不用逗号,各作者之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两名作者之间改用&号(表示and),例如:Rosch, E., Wayne Gray & David Johnson.2各个著录项之间用点号分隔。论文(包括学位论文)的篇名用正体,书名和刊物名用斜体。文章名(含副题)首词及专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含副题)中,除首词、专名首字母大写外,所有实词的首字母也大写。示例:Tai, James, H-Y. 2003. Cognitive relativism: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in

11、 Chinese 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2): 301-306.Halliday, M.A.K. & R. Hasan. 1985.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 M.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3参考文献为刊物文章的条目,其著录项以及排列次序为:作者项+出版年份+文章名+刊物名+ 卷期+ 起讫页码。卷期和起讫页码之间用冒号。参见以上2的示例。4参考文献为专著的条目,其著录项以及排列次序为

12、:作者项+ 出版年份+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参见以上2的示例。推荐精选5参考文献为某人主编的书籍,在作者项后加上(ed.)表示,编者为两人及以上的则用(eds.)表示。示例:Mathiot, Madeleine (ed.). 1979. Ethnolinguistics: Boas, Sapir and Whorf Revisited. The Hague: Mouton.6. 参考文献为文集中文章的条目,其著录项以及排列次序为:作者项+出版年份+文章名+文集名+ 出版地: 出版社+ 起讫页码。文集名之前加上“In (ed.)/(eds.)”字样,编者姓名一般按照“名+ 姓”顺序排列。示例

13、:Bybee, J. 1994. The grammaticization of zero: Asymmetries in tense and aspect systems A. In W. Pagliuca (ed.). Perspectives on Grammaticaliz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35-254. (四)参考文献样本参考文献1 曹广顺,1992/1995,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2 陈刚,1980,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J,中国语文第1期,21-27。3 戴耀晶,1997,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

14、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4 邓守信,1985,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7-17+48。5 龚千炎,1995,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6 郭风岚,1998,论副词“在”与“正”的语义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35-47。7 郭杰克、尤俊生、楚至大,1986,略论汉英动词“体”的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第1期,31-37。8 郭志良,1991,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况J,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167-172。9 郭志良,1992,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况(续)J,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94-103。10 吕叔湘,1942-44/19

15、90,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 商务印书馆。11 吕叔湘主编,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2 潘文娱,1980,谈谈“正”、“在”和“正在”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41-50。13 王力,1944-45/1954,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4 熊文华,1997,汉英应用对比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5 熊文华等,1999,时间A,见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64-89。16 徐丹,1992,汉语里的“在”与“着(著)”J,中国语文第6期,453-461。17 Binnick, R. I. 1991. Time and the Verb: A Gu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