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20812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在每道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每到春节,天寒地冻,交通拥挤,但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下列各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可以看出,中国人特别珍视血缘关系,这与宗法血缘有关,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相关,排除;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相关,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

2、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详解】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西周为巩固统治,把王族、功臣和现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确立,加强西周王室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故答案为A; 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周不是君主专制,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下的地方

3、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不是直接操控地方,C错误;秦朝才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3.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A. 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B. 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 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D. 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明显体

4、现了家族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四合院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四合院供几代人共同居住,这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但这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故D项错误。【点睛】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本题中的“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体现了等级制度,由此定位答案。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A. 日理万机,勤于政事B. 高度专权,独揽朝政C. 完成统一,巩固

5、政权D. 实行分权,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事无大小均取决于皇上,这在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的高度专权、独揽朝政,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理万机,勤于政事只是表面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完成统一,巩固政权也只是表面现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行集权而非分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5.据秦律置吏律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D. 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制度的认识与理解,

6、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B项“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不吻合,排除;C项“随意性”解读有误,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腐败现象的问题,排除D;A项“一定灵活性”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相吻合,正确。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概况及认识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反映宰相位高权重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平衡制约C. 有效防止君主专制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7、答案】D【解析】【详解】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是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答案为D;根据材料“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可知最后裁决的是皇帝,材料不能说明宰相位高权重,A错误;从材料内容看是集思广益后上奏皇帝,由皇帝裁决,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平衡制约,B错误;材料内容有利于集思广益处理问题,但最终皇帝裁决,不能保证处理问题时不是君主专制,C错误。7.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皇权不断加强B. 民主政治的不断

8、发展C. 官僚机构膨胀D. 中央严密控制了地方【答案】A【解析】【详解】从秦朝宰相一人到宋朝担任丞相的人在增多,说明相权分散,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皇权在不断加强的表现,故A正确;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不是民主政治,B错误;宰相人数增多,官僚机构膨胀是表面现象,是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排除D。【点睛】掌握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秦到宋削弱相权措施的分析理解。8.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 官员特权得以废除B. 文化专制得到强化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

9、C【解析】【详解】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特权问题,A错误;材料是唐代的科举制,没有体现文化专制,B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D错误。9.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 皇帝宰相共治天下D. 君权受到极大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书要宰相签字,由宰相机构发布,所以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答案为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是在明清

10、时期,B错误;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决定权在皇帝,C错误;材料仅是说明敕令的颁布需要皇帝与宰相共同签署,不能说明君权受到极大威胁,D错误。10. 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事无巨细,大权独揽B. 参与决策,监督执行C. 秉承诏令,上传下达D. 拾遗补阙,以备顾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大权独揽,不是宰相,故A排除。宰相可以参与决策,监督执行,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11、,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拾遗补阙,以备顾问,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宰相11.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A. 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 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 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官员的任命权都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吏部、中书省、皇帝)手里,这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选C。为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涉及行省官员的任命,并未提

12、及地方的行政区划,排除B;材料没有说明行省制对疆域管理的作用,排除D。12.“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自己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A. 与皇帝“共治国事”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引文是对清朝军机大臣职责的形象评述,从材料中的“依样画葫芦”到小心翼翼“把葫芦仔细看”,可以判断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即“跪受笔录”。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共治国政,其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与材

13、料中“军机大臣”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是三省六部制中的尚书省的职能,与材料中“军机处”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的职能,与材料中“军机处”不符,排除。13.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十将军除外)向全体公民开放,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A. 间接民主B. 直接民主C. 人人平等D. 机会均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雅典所有的官职(十将军除外)向全体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可知公民直接参与政治

14、管理,是直接民主,故B正确,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政治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直接民主,二是间接民主,排除CD两项。【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14.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 小国寡民城邦特征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各个城邦之间没有整体性,各自为战。说

15、明希腊城邦独立自主的特点。B不是材料反映的内涵。C和D属于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城邦特征15.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 限制权力滥用B. 防止官员腐败C. 培育权利观念D. 增强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选择A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