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咏物诗的鉴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205803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咏物诗的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谈谈咏物诗的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咏物诗的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咏物诗的鉴赏(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咏物诗的鉴赏黄琼珍 古人很喜欢吟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 的对象。诗人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流传下来的 咏物诗亦是数不胜数,仅全唐诗就有6021 首,因此,咏物诗也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诗 歌类型。这里就咏物诗的鉴赏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请看几首大家熟悉的诗歌: 陈毅青松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这几首诗歌,不难发现,咏物诗一般都以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

2、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 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主要特点: 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 咏梅花,题为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 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 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 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 一特点。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从以上三首诗歌,我们可 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梅花的“不畏

3、严寒 、清雅高洁”、石灰“不怕牺 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 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二、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 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 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那么, 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的情志,通常有哪些呢? 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 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 不逢时,英雄吴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

4、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 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典型的如以下两首:题榴花(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杨柳枝(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 又有谁来欣赏呢? 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 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像屈原一样“举 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 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

5、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寂寞开无主”、“花开不并百花丛”都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零落成泥 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 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 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 是渴望摆脱官场,向

6、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而白云泉何必 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两首诗主旨虽有有一定差别,但又有相似 之处。然而,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不是这三种情感可以囊括 的,很多还是得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三、咏物诗常见的手法 整首: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

7、感情融于某种具体 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局部: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 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 出疏桐”, 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 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 的非凡气度,“粉身碎骨全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 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

8、“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 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 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 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有时,还会把物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 进行对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 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 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 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 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 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坛上涌现出千百为杰出的诗人和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而咏 物诗则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只有走进咏物诗,才 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咏物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 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