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62014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设计【知识教学点】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能力训练点】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 证中心论点。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设计】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 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 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 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

2、热情。教学步骤】、导入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 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 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 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 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 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 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 致知精神的道理。三、教学过程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 点”。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

3、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 知”?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 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 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 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 ?这些事例 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 失败告终。然后是第十二节,“我”

4、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 措的生活经历。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 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 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 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 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 “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 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 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 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 论点提供事实论据。四、总结、扩展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

5、 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 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 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 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 的读后感。【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层次清晰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关于四书中的引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 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 ; 欲诚其意

6、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古时那些要想显明自己的清明的德行,并推广开 去以惠及全天下人的贤者,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 的。要想先治理妥当自己的国家,就一定要先整齐好自己的 家庭 ; 要想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就一定要先从自身做起,使 自己德行修洁 ; 要想使自己德行修洁,就一定要先端正自己 的心地 ;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地,就一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志诚 恳笃实 ; 要想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就一定先要广泛地获 取各种有益的知识 ; 要想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就一定先要 考究万事万物的道理。只

7、有经过考究而先穷尽世间万事万物 的道理所在,然后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知识 ; 只有先获 得尽量多的各种有益的知识,然后自己的意志才会诚恳笃实 只有当自己意志诚恳笃实了,然后自己的心地才能够端正而 不邪僻 ; 只有当自己的心地端正无邪了,然后自己的德行才 会修洁 ; 只有当自身德行修洁了,然后才会感召自己的家人, 使得家庭也修洁整齐 ; 然后才会感化国人,使得国家也得以 大治; 只有当国家大治了,才会使得其他国家也从而效仿, 从而使全天下都达到大治的境地。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 (14721529),世称阳明 先生,对于“格致”就有个很著名的故事:他二十一岁时, 侍父于京都,遍求朱熹 (

8、宋理学家 ) 遗书读之,“一日,思先 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 即取竹格之, 沉思其理不得, 遂遇疾。 ”(王文成公全书 卷三十二年谱 ) 他想单刀直入探究朱学的内在理路,其 诚可佳,其勇可喜,但其行动可笑:传说阳明的爷爷喜欢竹 子,在“竹轩”前种了许多。阳明和姓钱的朋友每天从早到 晚默默地面对竹子,竭心尽力地来格其中之理。朱子说一草 一木皆含至理,他们便身体力行。到了第三天,姓钱的朋友 劳神成疾,阳明笑他不中用,但到了第七天,他也因耗竭心 力而病倒。这七天他怎样沉思其理,想了些什么,后人不得 而知。我们只知道他一无所获。其实,程 (宋理学家程颐 ) 朱 也并不这样去格竹子,程朱之格物致知,是对于经验中的事 物,穷究其理;及至“穷”得多时,乃恍然有悟于万物 共有之理。胡适也认为对“格致”“最有势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 ( 程颐 ) 朱子 ( 朱熹 ) 作的。”还是在格致与科学一文中, 他写道:“他们说,格就是到,格物就是到物上去 穷究物的理。朱子说得最清楚: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吾 心之明莫不有知。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 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即 (就)物穷理,是格物 ;求至乎 其极,是致知。”第 #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