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质量工程师课程讲义第27讲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6190954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质量工程师课程讲义第27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级质量工程师课程讲义第27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级质量工程师课程讲义第27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级质量工程师课程讲义第27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级质量工程师课程讲义第27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质量工程师课程讲义第27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质量工程师课程讲义第27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内容提要一、 内容提要:质量特性分析、不合格品控制和质量检验的质量控制,包含第四章第四、五节全部内容,其中第五节即质量检验的质量控制是新增内容。二、重点、难点:质量特性分析表、不合格的基本概念,质量特性分析表和不合格品严重性分级表的内容,不合格品严重分级的原则,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质量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大纲要求:要求掌握的内容有4 条1掌握质量特性分析表的基本概念。2掌握不合格的基本概念。3掌握不合格品的纠正措施。4掌握质量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要求熟悉的内容有条1熟悉质量特性分析表的内容。2熟悉不合格严重性分级的原则。3熟悉不合格严重性分级表的内容。4熟悉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5熟悉不合

2、格品的处置。6熟悉检测误差。7熟悉检测误差产生的来源。要求了解的内容有条1了解质量特性分析表的编制依据。2了解不合格严重性分级的级别。3了解不合格品的判定。4了解不合格品的隔离。5了解质量控制的意义和作用。讲解第一部分 质量特性分析表和不合格严重性分级(一) 质量特性分析表的概念质量特性分析表是分析产品实现过程中 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重要质量特性与 产品适用性 的关系和 主要影响这些特性的过程因素 的技术文件。产品的设计开发人员为使产品满足顾客要求和预期的使用要求,将各项要求转化为产品各项技术性能和质量特性。 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产品的技术性能, 熟悉重要的质量特性及这些特性和产品性能的内在联系,

3、掌握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和质量检验重点。 由设计、技术部门编制质量特性分析表可供检验人员及其他与产品实现过程有关人员 ( 如作业管理人员等) 参考和使用,并作为编制检验规程( 检验指导书 ) 的依据之一,可用来指导检验技术活动。但它不是检验操作直接使用的文件。(二)质量特性分析表编制的依据编制质量特性分析表所依据的主要技术资料有:( 1) 产品图纸或设计文件;( 2) 作业流程(工艺路线)及作业规范(工艺规程);( 3) 作业(工序)管理点明细表;( 4) 顾客或下一作业过程(工序)要求的变更质量指标的资料。(三) 质量特性分析表示例主要内容有产品名称、 工序、 重要质量特性或工序产品要求项目、

4、 决定 (或影响)因素。分析决定因素,从人机料法环5 个方面进行分析。( 四)不合格与不合格品(1)GB T19000 2000对 不合格的定义为:“未满足要求” 。不合格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没有满足要求,所以不合格包括不合格品和不合格项。 其中, 凡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外购件和协作件对照产品图样、工艺文件、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和试验,被判定为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不符合( 未满足 ) 规定要求,统称为不合格品。(2) 在产品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符合产品图样、工艺文件和技术标准的产品。同时,也可能会购进一些有缺陷的原材料、配套件、外购件等。如果这些产品经检验

5、判定为未满足规定的要求,则为不合格品。例题GB T19000 2000对不合格的定义为( )。A. 未满足要求B. 未满足标准C. 未满足技术要求D. 废品答案: A( 五 ) 不合格分级1 不合格分级的概念产品及产品形成过程中涉及许许多多质量特性要求,这些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不合格是质量偏离规定要求的表现,而这种偏离因其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不同和偏离规定的程度不同,对产品适用性的影响也就不同。 不合格严重性分级,就是将产品质量可能出现的不合格,按其对产品适用性影响的不同进行分级,列出具体的分级表,据此实施管理。不合格分级较早在美国使用。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贝尔系统在公司范

6、围内对质量特性的重要性和不合格的严重性进行了分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国防部采用 了这种分级方案。2 不合格分级的作用(1) 可以明确检验的重点。 更好地把握产品质量的关键和提高检验效率。(2) 有利于选择更好的验收抽样方案。 在使用抽样标准时,对于可接受质量水平AQL 值的确定以及不合格批的判定和处理,都可根据不合格严重性的不同级别做出不同 的选择。(3) 便于综合评价产品质量。 通过不合格分级, 可以对产品多个质量特性的不合格进行总体评价。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细致,有利于评价相对质量水平,亦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建立激励机制提供评定依据。(4) 对不合格进行分级并实施管理,对发挥质量

7、综合管理和质量检验职能的有效性都有重要作用。(六)不合格严重性分级的原则不合格严重性分级,需要考虑的原则是:(1) 所规定的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 高等级的质量特性所发生的不合格, 其严重性也高。(2) 对产品适用性的影响程度。 不合格严重性分级不能单纯由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来决定, 还要从使用和安全、 经济、 对市场占有份额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产生不合格后产品应如何处理来决定。(3) 顾客可能反映的不满意强烈程度。 顾客不满意的反映越强烈, 其严重性也越大。(4) 不合格的严重性分级除考虑功能性质量特性外,还必必须包括外观、包装等非功能性的影响因素。(5) 不合格对下一作业过程( 工序 ) 的影

8、响程度。教材表 4.4-3 、表 4.4-4 、表 4.4-5 、表 4.4 6 是不同行业不合格原则及严重性分级定义示例。分为三级或四级。不合格严重性分级的级别(6) 不合格严重性分级的级别目前我国国家标准推荐, 将不合格分为 3 个等级。 等级划分不宜太细, 划分越细,级别之间的差异就越难区分。 我国某些行业将不合格分为三级, 其代号分别为A、 B、 C,某些行业则分为四级。1 分为三级不合格(1) A 类不合格: 最被关注的一种不合格。 如产品的极重要的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产品的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2) B 类不合格: 关注程度比 A 类稍低的一种类型的不合格。 如产品的重要质

9、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产品的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3) C类不合格:关注程度低于 A类和B类的一类不合格。如产品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产品的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从以上分级可以看出,不合格分级级别既与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有关,又与不合格的严重程度有关。2分为四级不合格美国贝尔系统将不合格的严重性分为四级。(1)A 级非常严重(不合格分值100分) ;(2)B 级严重 ( 不合格分值50 分 ) ;(3)C 级中等严重( 不合格分值10 分 ) ;(4)D 级不严重 ( 不合格分值1 分) 。不合格等级的划分,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将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例题不合格严重性分级,按四

10、级不合格划分, A 级的含义是( )。A. 不严重B. 中等严重C. 非常严重D. 严重答案: C( 八 ) 产品不合格严重性分级表(1) 产品不合格严重性分级原则 ( 标准 ) 是生产者的一种管理规范性质的文件 ( 可编入组织管理标准内 ) ,并不是某种产品检验计划的构成文件,而反映某一产品不合格品严重性的分级表才是该产品检验计划的组成部分。(2) 不合格严重性分级表是根据不合格严重性分级原则 ( 标准 ) ,针对具体产品可能出现的质量特性不合格对其严重性分级, 分级表应明确列出不合格的项目、 状况及严重性级别。表4.4-7 、表 4.4-8 是两种产品不合格严重性分级表,它是不合格严重性分

11、级原则对该产品的具体化。(3) 掌握产品不合格严重性分级表就可以掌握某项产品检验工作的关键, 确定采取的检验方式,如哪些质量特性项目需要专检,哪些可以自检、互检;确定检验的频次和检验的数量; 确定哪些项目需要编制检验指导书 ( 规程 ) 。 因此, 掌握和用好分级表不仅对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效率、 降低检验费用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产品形成过程的设计,对检验工作的策划及编制有关检验文件( 如检验指导书 ) 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第二部分 不合格品的控制第二部分 不合格品的控制(一)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是为识别和控制不符合质量特性要求的产品,并规定不合格品控制措施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

12、关职责和权限,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产品生产者的质量检验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在各个环节,建立并实施对不合格品控制的程序。通过对不合格品的控制,实现不合格的原材料、外购配套件、外协件不接收、不投产;不合格的在制品不转序;不合格的零部件不装配;不合格的产品不交付的目的,以确保防止误用或安装不合格的产品。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1) 规定对不合格品的判定和处置的职责和权限。(2) 对不合格品要及时做出标识, 以便识别。 标识的形式可采用色标、 票签、 文字、印记等。(3) 做好不合格品的记录,确定不合格品的范围,如生产时间、地点、产品批次、零部件号、生产设备等。(4) 评定不合格

13、品,提出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决定返工、返修、让步、降级、报废等处置,并作好记录。(5) 对不合格品要及时隔离存放( 可行时 ) ,严防误用或误装。(6) 根据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对不合格品做出处理并监督实施。(7) 通报与不合格品有关的职能部门,必要时也应通知顾客。(8) 二 ) 不合格品的判定(9) 产品质量有两种判定方法,一种是符合性判定,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另一种是“处置方式”判定,是判定产品是否还具有某种使用的价值。 处置性判定是在经符合性判定为不合格之后对不合格品做出返工、返修、让步、降级改作他用、拒收报废的处置过程。(10) 检验人员的职责是按产品图样、 工艺文件、 技术标准或直接按检验作业指导文件检验产品, 判定产品的符合性质量, 正确做出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 对不合格品的处理, 属于适用性判定范畴。 一般不要求检验人员承担处置不合格品的责任和拥有相应的权限。(11) 不合格品的适用性判定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应根据产品未满足规定的质量特性重要性, 质量特性偏离规定要求的程度和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制定分级处置程序,规定有关评审和处置部门的职责及权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