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中医辨证论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6171442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悸中医辨证论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心悸中医辨证论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心悸中医辨证论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悸中医辨证论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悸中医辨证论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悸中医辨证论治四心悸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是因惊恐而诱发的自觉心跳不安的病症,怔忡是不因惊恐而发的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心悸一般多成阵发性,每因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而诱发,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神经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心悸的形成常与体质虚弱、饮食劳倦、情志失调、感受外邪或药物中毒等有关。先天禀赋不足,素体

2、虚弱,或脾胃虚弱,或久病失养,房劳过度,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而发心悸;嗜食肥甘厚腻,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或损伤脾胃,痰浊内生,痰火扰心而发心悸;或平素心虚胆怯,如突遇惊恐,或悲伤过级,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或心气素虚,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痹病日久,内舍于心,痹阻血脉,心血运行不畅,而发心悸;或用药过量或毒性较大,损及于心,如乌头、附子,如西药洋地黄、阿托品、奎尼丁等,均能引发心悸。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有关。心悸有虚实之分,但一般是虚多实少,气血虚或心阳虚伪其本,痰火瘀阻为其标。如及时治疗,多能好转或痊愈;若病久,气血阴阳严重亏虚,

3、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病情继续发展,可见阴阳俱损、心阳暴脱等危重证候,若得不到及时抢救,可致猝死。 辨证要点 1. 辨虚实 心悸多虚实相兼,虚指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实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在正虚方面,即一脏虚损者重。在邪实方面,一般而言,单见一种夹杂者重。 2. 辨脉象变化 一般认为,数脉主寒;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阳盛则结。脉数滑有力为痰火,涩脉多提示有瘀血,迟而无力为虚寒,脉象迟、结、代无力者,一般多属虚寒,结脉多提示气血凝滞,代脉常见元气虚衰、脏气衰微。若脉虽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其中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散

4、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3. 辨心悸的轻重 从引起心悸的原因、发作的频率、病程的长短及伴随症状区分心悸的轻重。如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伴有痰热内忧,胆气不舒者较轻;心悸频发,病程已久,脏气虚损,痰瘀阻滞心脉者较重。即惊悸较轻,怔忡较重,发作急骤,伴有亡阳者多危重。 辨证分型 1. 心虚胆怯 证候表现:心悸每因惊恐而发,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惊,苔薄白,脉虚弦。 护治法则: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2. 心血不足 证候表现:心悸,头晕乏力,面色晄白,舌质淡,脉细弱。 护治法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3. 心阳不振 症候表现:心悸不安,动则更甚,头晕,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结代。 护治法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4. 阴虚火旺 症候表现:心悸不宁,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心烦,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护治法则:养心安神,滋阴清火。 5. 水饮凌心 症候表现:心悸怔忡不已,腕腹痞满,形寒肢冷,咳吐痰涎,眩晕伴面浮肢肿,渴不欲饮,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 护治法则: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6. 心血瘀阻 证候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或胸痛时作,或唇甲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护治法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