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吨年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可研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159543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0吨年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可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1000吨年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可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1000吨年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可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1000吨年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可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1000吨年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可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00吨年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可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0吨年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可研报告(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 论扶持方式:项目类别:项目代码:XX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2011年XX省X北市濉溪县龙头企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1000吨/年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项目单位(盖章):XX市浩强菇业有限公司项目法人代表(负责人)项目建设地点:申报时间:2011年06月 22 日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1.1.1 概况淮北浩强菇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项目单位位于双堆镇陈桥村。项目单位集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菌种供应、物资和原材料供应、鲜菇回收真空包装、营销等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项目单位注册资金300万元,占地面积150亩,项目单位成立运行以来,2007年获淮

2、北市“十佳创业之星”、淮北市“科技示范户”和淮北市“双带”先锋等荣誉称号等。于2008年获得淮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3月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带动周边1000户以上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项目单位现有职工53人,其中技术人员17人,生产人员24人,营销人员12人。项目单位作为龙头企业,建成珍稀食用菌工厂化出菇室13000平方米,2009年生产杏鲍菇1000吨。杏鲍菇因其味香如杏仁、肉肥似鲍鱼而得名,由于营养丰富、口感好,在国内外市场上颇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应用反季节栽培技术生产的鲜菇,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大中城市以及日、韩、东南亚消费市场十分畅销。项目单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当地玉

3、米芯、棉籽壳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以项目单位为龙头,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珍稀食用菌生产,增加农户收入。2007年以来,项目单位在濉溪县南部地区,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优质的食用菌生产原料,带动1000户以上的农户发展珍稀食用菌生产。项目单位分别在上海、南京、深圳、杭州等大中城市建立珍稀食用菌营销网络,通过回收农户生产的鲜菇产品,经加工、保鲜、精包装后销往大中城市。珍稀食用菌的生产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总的来说技术不是十分成熟,生产还很不规范;以传统方式生产珍稀菇菌具有许多局限性,首先在生产方面珍稀菇菌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对生产主体的技术要求较高,而传统食用菌生产多一家一

4、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各个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不同,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再加上引种的不规范这就决定了产品的品质的参差不齐,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珍稀菇菌产业的发展。其次在销售环节,由于珍稀菇菌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价格普遍偏高,这就决定了珍稀菇菌的消费群体是收入较高的人群,这类人群的消费行为在国内主要集中在超市和中高档酒店等场所,由于这些场所对产品的商品性(外观)、包装、交货方式、供货的数量及连续性等都有较高要求,分散的生产者很难达到其要求的标准,也难以根据其要求制定营销策略。因此分散的生产者只能选择利润较低的农贸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且有相当的利润被中间环节所占,分散生产利润较低且风

5、险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发展起来,此外珍稀菇菌大多是中温菇菌(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只适宜春秋季节),鲜菇生产的季节性与市场需求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珍稀菇菌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的壮大珍稀食用菌产业化经营规模,提高鲜菇质量和档次,项目单位组织科技人员先后到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三明市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学习珍稀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引进珍稀食用菌良种,立足自然条件,研究开发了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反季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申请获得了“浩强”牌注册商标,“浩强”牌杏鲍菇以其营养丰富、医疗保健功能强,深受消费者喜爱。该产品无有害物质残留,2008年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

6、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项目单位选址在濉溪县南部的双堆镇陈桥村建立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濉溪县南部的双堆集和南坪镇,是生态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工业生产相对薄弱,是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的一片净地,生态环境优良,无工业“三废”排放,空气清新,水质良好,珍稀食用菌产品质量稳定,有利于无公害绿色食品质量标准要求。濉溪县南部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芯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可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丰富的基质原料。同时,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交通运输十分便捷,距京台高速南坪出入口仅8公里,为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1.2 财务状况2009年,项目单位资产总额976.4万元,

7、固定资产净值913.8万元,流动资产416.9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682.7万元,净利润193万元,净资产收益率15.1%,资产负债率10%。1.1.3 法定代表人基本情况项目法人代表李强,1977年出生,大专学历,农技师职称,项目法人代表李强长期从事食用菌生产与经营,在平菇、金针菇、鸡腿菇、木耳等食用菌生产栽培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2007年以来,把主要精力用于珍稀食用菌杏鲍菇的良种引进、反季节设施化及工厂化栽培方面,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杏鲍菇市场供应短缺,价格高,效益好,李强同志应用设施化技术反季节生产杏鲍菇鲜菇,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消费市场十分畅销,杏鲍菇栽培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发

8、展杏鲍菇对于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变废为宝,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实施带动了周边1000户以上的农户,发展珍稀食用菌,项目实施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目前,在项目单位的带动下,食用菌产业以发展成为双堆镇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项目法人代表在食用菌生产和鲜菇经营方面的社会诚信度较高,没有经历破产,项目单位成立以来,经济效益良好。1.2 项目基本情况1.2.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项目名称:淮北浩强菇业1000吨/年杏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建设性质:扩建建设地点:濉溪县双堆镇陈桥村1.2.2 产品方案及规模产品方案:杏鲍菇鲜菇包装规格:250g

9、、500g真空包装项目规模:年生产杏鲍菇鲜菇1000吨1.2.3 品种、技术、设备方案品种:杏鲍菇品种为雪茸杏鲍菇-200G生产技术:本项目杏鲍菇鲜菇生产技术采用设施化、工厂化、人工控温反季节栽培技术。设施方案:法国产美优乐MT-100制冷设备,52台。1.2.4 土建工程主要建筑物:新建构筑物规模8600平方米,其中新建全温控出菇室7300平方米,新建晒场800平方米,新建道路500平方米。1.2.5 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期10个月。1.2.6 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项目投资。本项目投资总额798.4万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560.5万元,设备购置投资166.4万元,安装工程费10万元,工程建设其它

10、费用19.5万元(包括前期工作费3万元,勘察设计费4万元,工程监理费0.5万元,科技培训费12万元,基本预备费42万元)。项目单位自筹资金能力较强,项目建设不需使用银行贷款,本项目为扩建工程,项目单位流动资金充足,本项目不需新增流动资金。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798.4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资2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90万元,单位自筹资金508.4万元。1.2.7 项目效益(1)经济效益。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生产经营杏鲍菇鲜菇1000吨,年销售收入1360万元,利润165.1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4.7%,财务净现值707.1万元,投资利润率20.7%,投资回收期4.9年。(2)社会效益。

11、项目实施可在双堆镇及周边地区带动农户1000户,年生产杏鲍菇鲜菇10000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左右,综合利用玉米芯等农作物秸秆近2万吨,不但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利用冬闲季节生产,而且又可以为农户新增效益1670万元左右,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财政部令第29号(2)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通知 国农办2010186号(3)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1.4 综合评价本项目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通过人工调控温度,实现珍稀食用菌杏鲍菇的反季节栽培,有利于鲜菇周

12、年生产供应市场,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应用人工控温技术,实现杏鲍菇设施化、工厂化栽培,在高温季节生产供应鲜菇,填补市场空白,消费价格提高2-3倍,经济效益良好。食用菌栽培对于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本项目主要风险为杏鲍菇鲜菇的销售价格、技术,由于国内外市场容量巨大,在高温季节鲜菇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应用人工控温技术反季节栽培的规模偏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将长期在高位运行。项目单位应加强技术管理,提高鲜菇产品产量、质量,以降低风险。项目单位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措施,可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杏鲍菇生产,本项目具有较强的龙头带动作用,项目单位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

13、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发展成为双堆镇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双堆镇规划在陈桥村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另外,项目单位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建立鲜菇销售网络,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地区,项目单位现有规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势在必行。由此可见,项目实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建议加快项目建设,尽快发挥项目龙头带动作用。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双堆集镇是淮北市唯一一个纯农业大镇,总面积为24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全镇辖23个行政村,384个自然庄,人口96685人,农户2269 7户,地方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经济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由于没有

14、受到比较大的污染,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农业生产主要作物以优质小麦、玉米、大豆、乳鸽养殖和食用菌及其深加工为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42万亩。合徐高速公路、宿蒙路305省道、刘濉路、双南路县道均从境内通过。近年来,随着国家“村村通”工程的不断实施,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柏油路贯穿各村,总里程已达110多公里,使过去“晴天扬灰路,雨天泥水路”的状况得到彻底改观,基本解决了境内“行路难”的局面。2.2 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双堆镇、南坪镇位于濉溪县南部,是规划建设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以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等粮食生产为主,双堆和南坪2镇的玉米种植面积37万亩,年产玉米芯3万吨左右,是食用菌栽培的优质原料,可为项目实施提

15、供丰富的原料资源。作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工业基础较为簿弱,地方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业经济规模占生产总值的60%以上。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民收入长期低速增长,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影响了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不仅事关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国在食用菌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悠久的传统栽培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使我国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使我国逐步成为食用菌生产大国,食

16、用菌产量占世界食用菌总量的78%以上,在栽培技术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特色。食用菌已发展成为我国农业中的一新兴产业,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短、平、快项目,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濉溪县双堆集镇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正在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其中食用菌生产作为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规划在双堆镇陈桥村建设淮北市最具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综合利用农业副产品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附加价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食用菌生产促进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不仅有利于克服大量焚烧农作物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食用菌工厂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