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导学案Word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02324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导学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导学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导学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导学案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导学案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导学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导学案Word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三点导析】1. 考点: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2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3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方法导拨】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之间有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

2、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提高。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意义:(1)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3)有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导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了解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1.完成下列表格时期时代背景方针措施 、表现成就、影响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1949年底,第一次_召开确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_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

3、期(1)确定了_的教育方针;(2)建立起_学校教育和_的学校教育制度。挫折时期“文化大革命”(1)各地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1966年夏,_被废止。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与_的差距拉大。发展时期“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_。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_的思想,实行_战略;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_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 邓小平提出“_”的指导方针;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_;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_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

4、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_”计划。启动“_”。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2. 对党和政府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 在西部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 A B C D【金题导解】例1(2007年广东高考)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思路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制“20世纪90年代”,从而选择B项。答案B评

5、析本题考查了中共中央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选出B项。例2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对此,中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 )A、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照搬西方国家经历的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道路C、将信息化作为我们目前经济发展的战略全部重点D、先发展后治理思路解析材料已经给出结论,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科技投入不够,在科学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从而在全球化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这

6、种困境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而选择A项。答案A评析本题上是一个材料解析式选择题,结合材料中“知识的差距”,可知应对措施为“科教兴国”战略。【知能导练】一.选择题1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有几次大的变革,改变中国教育方向的事件是 ( )A.国民政府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C.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D.新中国成立2新中国初期,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 ( )A.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B.老解放区教育制度和苏联教育制度C.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苏联教育制度 D.新解放区教育制度和全日制学校教育制

7、度3.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4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教育方针是( ) A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 B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 推进两种教育制度,促进半工半读教育发展5.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6右图“希望

8、工程宣传画”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7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是( )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文革”的发生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8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自告奋勇抓教育,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领导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恢复教学秩序和高考制度 提出发展教育的“211工程”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 )ABCD9右图是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

9、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C1986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1“文革”时期,教育事业损失惨重,其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 A、八九十年代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B、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为下降 C、彻底抛弃封建儒家文化的糟粕 D、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122

10、001年,中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体现了教育 ( )A.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B.历史性作用C.统筹性作用 D.全局性作用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重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11、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又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提高教师的素质,尊师重教。他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同时,他还强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邓小平尊师重教的呼吁,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国家正式宣布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而且邓小平曾不无忧虑地说过:现代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不成比例,对教育投资太少,今后无论如何要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否则现代化就实现不了。请回答:(1)“文革”结束

12、后,邓小平在教育事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2)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的?(3)你如何理解“三个面向”的辩证关系?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一句空话”。材料二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13、,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回答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的 ? (2) 材料二中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 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4)为了“根本大计“的实施,我们对发展中的教育还该思考和实践一些什么?参考答案第21课【探究导引】1.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全面发展 全日制 半工半读 劳动后备军 高考制度 发达国家 尊师重教 教育优先发展 科教兴国 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义务教育法 边缘学科 211工程 希望工程 2A 【知能导练】一、选择题1C 2A 3D 4A 5B 6. B 7A 8.D 9.A 10D 11. C 12A二、非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