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597811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人要练童子功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一)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3月31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遥想专栏初辟当年,莘莘学子,奔走相告,学报一到,先睹为快,笔录手抄,不分昼夜。”这是江西名中医朱炳琳在到处逢人说凤梧一文中,对“名老中医之路”专栏的回忆。国医大师邓铁涛这样评价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多姿多彩、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引领成才的好书。是一部20世纪当代名医的成才史,是历史学的新分支;是一部世界独有的中医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纪中医传奇文学。因此,是21世纪青年中医和有志于发扬中医药学的人们的必读之书,是一部值得中医教育家和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名老中医之路

2、共收录100篇文章,涉及97位名医,记录了老一辈著名中医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读哪些书?笔者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名老中医之路合订本为底本,对97位医家读过的中医书(主要是古籍)进行了统计。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

3、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背哪些书?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医之路97位医家提及的书目共有320种,其中有41人明确提及应背诵书目,共计37种。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内经、药性赋、濒湖脉学、难经、医学三字经、神农本草经、医宗金鉴等书目。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姜春华说:“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

4、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沈仲圭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陈鼎三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任应秋:“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把它记下来了。”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

5、,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路志正:“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谢海洲:“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

6、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总之,老一代名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医必须背诵,而且背诵宜早,必须坚持不懈。读书入径的方法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4月1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

7、经典。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

8、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

9、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何况他学医是为急切谋求生计,便向郑老师请求赐教看病之法。郑老师失望之余,只好把他介绍给颜闻修老师。颜师倒也因材施教,让他读些应用方书,诸如珍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及医学三字经等,引其入门。但颜师亦谓:这些浅近之书只可敷于应用,未可深入堂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海鳖,理固然也。”此外,刘季三先生在论教学实践时谈到读书的先后,论述详细,可法可据,摘转于下:“学生第一年

10、先学伤寒论,要求背得烂熟,约用3个月。第二步学金匮,同样要求背得烂熟,又约用3个月,共6个月。下半年内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参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在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伤寒、金匮;耳有听,听伤寒、金匮;口有道,道伤寒、金匮。专心致志地学,随时诱导、随时启发、随时讲解、随时提问,促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悟机,深入钻研,巩固提高。第二年学习内经、本经,要求重点熟记,不要求全部背诵。看注解时,要求以伤寒、金匮来解释内经、本经,又要求以内经、本经回过去解释伤寒、金匮。这样循环往复,内经、本经读熟了,伤寒、金匮是更熟了

11、。四部经典熟悉之后,阅读温病学说及各大家的内经注解和本经逢原、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另外,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著作20种左右。第三年是由约及博的阶段,鼓励学生多读书,不仅大家、名家的书要读,即便是串雅内、外编也要读,读得越多越好。读书要写笔记,写心得体会,要用内经著作为尺度,来分析评价。这一年大约可看医书40种左右。第四年是继续巩固理论知识,从事临床实践的阶段。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先生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由浅入深,抑或是由深而浅,都可达到登堂入室。至于孰先孰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相应地选择。应注意的是,两种途径虽可融通,但都要把握重点,即经典,即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12、有源头活水来。”正其本,清其源,方能得其幽微。博与约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三)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4月6日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古籍浩如烟海,除了要选择读书入径之外,还应注意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所谓博,是指读书宜广博,数量宜多,种类宜宽,即博览群书。所谓约,就是精,是指读书宜专精知守,不宜泛而无归。从学习中医的角度,既要博,又须约,而关键在于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张赞臣说:“非博则无以专,欲专则必须博,两者似相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也。”博览的好处是见多识广,不存门户之见。张伯臾认为:“中医治学之道,以内经、伤寒杂病论为基础,但同时又必须撷采众长,这样才能增进学识,提高医术。

13、”魏长春说:“在熟读精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广泛地学习前人的著作和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及温病学派叶、薛、吴、王的著作,更应反复研读。但在学习时必须择善而从、摒斥门户派别之偏见。”但如果只知博览,抓不住重点,往往收效也就不大。张泽生说:“太多太繁,郢书燕说,泛泛而过,印象不深,有时反滋其惑。看了丹溪书,则从痰从阴虚治;看了景岳书,则从阳虚治;今天重用苍朴、二陈,明天又重用熟地、山药。这样治无定见,方药容易变乱。当然在学医或初业医时,可以广采博搜,增加知识,诱使自己去探索。”博览通常需要有一定基础,尤其是经典的基础,然后再博览群书,这样才能有博采众长之效。王静斋说:“学医要从四部经典著

14、作入手,熟读以后,再博览群书;经过认真临床,方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屠揆先说:“先叔父尝教导我说:为医之道,首先学好四大经典著作,这是根本。各家学说,必须博览,相互参证,方能逐步深入。识见既多,思路既广,临证之际,自能应付裕如。”韩百灵先生说:“若专精基于博览,博览必识主体之学,临证有所宗而有所舍,而后必有独识而独得,必由博而返约。是学贵于专精,而放眼于宽,方不致一叶障目,两豆塞耳,泰山不见,雷霆不闻,是为聋瞽,必无所为。”面对众多的中医古籍,前辈们通常采取由博返约的方法。杨志一认为“由博返约”有二层含义:“一是在博览群书之后,应该归纳出其中的要点和规律,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有所发现,否

15、则就是死读书;二是在有了宽广的基础和全面知识之后,应该定向发展,应该在某个方面或某个专题上多下功夫,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才能更上一层楼。”张泽生说:“治病要有定法,读书要有选择,有批评,合我者用之,不合者弃之,要去芜存菁,活用前人的经验。我主张经典著作要熟读精读,其他可以泛读博览,最后要重点反复研读一本实用书籍,从此书到临床,从临床到此书,反复数次,定型以后,可参看一些名家医案医话,杂志文章,广搜博取,丰富自己的临床。”李克绍治学主张“要博览群书,更要由博返约”,认为“除了经典著作之外,还要广泛地阅读其他医家的著述,尤其是历代名家的著述”,但“仅仅是读得博还不行,还要由博返约,才能真正学到手。所谓由博返约,就是从全面资料之中,归纳出几个重点,从不同的现象之中,找出其共同规律。”就一生的读书而言,既要由博返约,又要由约返博,而且还要不断往复。周筱斋说:“回顾学医经历,深感治学过程是:始于约进于博终于由博返约;达到炉火纯青,犹不可以为峰极。”程门雪弟子回忆:“程氏治学,可分三次变化:始则杂而不专,仅是一般的从师与学校二个卒业,奠定了做医生的基础,而一无特长的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