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三年级古诗词及经典诵读课堂教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5967609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三年级古诗词及经典诵读课堂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三年级古诗词及经典诵读课堂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三年级古诗词及经典诵读课堂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三年级古诗词及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三年级古诗词及经典诵读课堂教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三年级古诗词及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根据新课标要求,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一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而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的句段”。这也是中年段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对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我会这样着力:品词句,重诵读,促积累。一品词句,培养学生炼词炼句的品读习惯,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推敲兴趣和能力。 古人的文章有“一字泪千行”之称,我们现在的文章却鲜见如此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这是我们对文字美的漠视习惯造成的。比如,学了咏柳这首诗,学生通常只会对诗歌写了什么柳树、柳条、柳叶、春风有印象,而对诗中的“咏、碧玉、妆成、绦、

2、裁、二月春风”这些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却淡化了。所以,我设计诗歌教学时,一定把力气多花一点在品词品句上。比如,教春日这首诗,抓住“胜日、寻芳、一时新”这三个诗中的词眼,问学生从中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理由是什么?联系上下诗句进一步理解“一时新”仅仅是春回大地的光景焕然一新吗?不是,这是双语义,更有作者面对美好春光的耳目一新。此外,要引导学生领会“万紫千红总是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哲理名句?因为“总是”这个词把“万紫千红”和“春”的内在联系给串活了,让学生感受到最感染人的语言其实也是最朴实的。学生是喜欢诗歌的,但是要让学生知道喜欢的理由不外乎是诗歌中描写的物美、景美、情美,还有语言文字的

3、精彩美。同时,让学生懂得感染人的事物往往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咏柳、春日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景物,可见,美在生活中。二重诵读,读出诗歌的旋律美,读出汉字的寓意美。 重视诗歌的朗读,重视朗读诗歌的兴趣这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到的。我要讲讲对于语文园地中的成语教学该如何把握。通常我们都会让学生理解大意后背诵然后听写,可是,过一段时间,许多学生却不能熟练地背出来,因为这些词没有被学生有意识地吸收,只有被用过才不会忘记。比如,语文园地一中“读读背背”的十二个词语,我会引导学生这样巧记:第一行写花草:群芳吐艳艳惊人,姹紫嫣红红满天。落英缤纷铺满地,郁郁葱葱绿满园。第二行写日月:喷薄欲出正朦胧,旭日东升光万丈

4、。夕阳西下晚霞美,皓月当空朗乾坤。第三行写山峦:崇山峻岭里,悬崖峭壁处,抬眼望:啊,层峦叠翠山山高,苍翠欲滴叶叶春!这种拍手儿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记诵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创作兴趣。 三促积累。把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有机”在这里不是指什么高深精湛的技巧,而是指“契机”,抓住教学中的时空契机,更重要的是学龄段的记忆契机把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比如教春日时得向学生简单介绍朱熹是宋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极大的理学家,后人称之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四书集注至今无人可比。这样的人写出的诗也是极富哲理的,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相机引导学生诵读他的另一

5、首也是名垂千古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由源头活水来。还可以增加几首或由学生提供的描写同样题材的诗歌供学生诵读。这种诵读的内容一般不用像课本中的诗文一样仔细品读,也不要求一节课就背得滚瓜烂熟,把它板书在黑板的一角,两三首诗歌,在每节课的预备铃响进教室坐下的那一两分钟内,班长起头,其他的人随口跟着念,不用一周就多背诵了好几首诗歌。成语也是这样积累的,每次背熟了课本中的成语,我都会另外补充。比如根据第六册语文园地一要求背诵的成语类别,这12个成语都可以用于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我就从中华成语千句文中选出“江山如画”这一章,每天利用午会或课前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一周之内把这一章中的56个成语背得滚瓜烂熟。语文素养真不是一节课教出来的,是读书破万卷,卷卷记心中累起来的。没有学富五车何来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旷世才子?没有母语文化的源头活水的滋养,我们又怎么能培养出有心智丰满的民族壮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