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讲 考点五 探究教学案(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593731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讲 考点五 探究教学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讲 考点五 探究教学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讲 考点五 探究教学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讲 考点五 探究教学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讲 考点五 探究教学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讲 考点五 探究教学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第二讲 考点五 探究教学案(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点: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学作品的意蕴,主要是指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对考生能力最高层次的检测,要求学生能够从人物形象、景物特征、故事情节、环境氛围、时代背景等角度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散文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发掘作品意蕴,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发掘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意识、情感;二是发掘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精神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引发我们的启示和思考。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

2、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主要有:勤劳俭朴,自强不息;求同务实,谦和持中;家庭为重,亲疏有别;伦理为纲,尊卑有序等等。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主要有:爱国爱家,关心社会;义利兼顾,礼貌文明;勤奋朴实,勇敢谦和;标新立异,敬业乐群等等。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注重人的尊严;注重追求真理;注重生命的意义;注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崇尚科学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文章莫不是一定时期的产物,势必要烙上那个时代的印痕。社会、人文背景常常是解读文章的辅助资料,而背景的印痕总会在文章内容、写作时间等方面体现出来。将作品回归背景中阅读,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创作

3、意图,显而易见。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重难点: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想象发表看法。另外,回答探究性试题也必须要给出明确答案,观点要鲜明,不可模棱两可。考法综述做探究题成功的基石是:紧扣文本,尊重文本,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联想把文本信息、试题要求和自己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具体答题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选择探究切入角度,要精准而恰当。命题法1从不同角

4、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

5、的那种欢乐。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

6、做个好梦。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

7、过急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

8、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

9、地方。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

10、对真实的生活本质。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答:_ _答案(示例)(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11、。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

12、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5)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当独木舟穿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通,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划独木舟时的诸多感受,在作者的描述中,既有对自然的感悟(第段),也有对生存之道的感悟(第段),还有对勇于探险的挑战精神(第段)和追求自由心灵(第段)的感悟,更有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反思(第段)。解题法11常见设问方式(1)请结合谈谈你的认识(看法)。(2)请结合谈谈

13、你的感受(体会、启发)。(3)请联系加以分析说明。(4)探究某某观点,探究某某与某某的关系。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技巧和思路(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典例1 全文都暗含了对人生、生命、自由、自然等的深刻感悟。为自然之道,为快乐

14、之道,为探险之道,为自由之道,为传统之道,为生存之道。依据原文总结出“独木舟之道”的内涵,再结合原文去分析,不可妄加揣测。(2)立足文本,代入自我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语句,可以做少量的、适当的个人解读。(3)顺藤摸瓜,由内到外含蓄是文学作品的普遍特征。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解答这样的题目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去摸蕴含着作者心理的“瓜”。(4)深入慎出,展示学识解答这类题目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动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因此,考生既要入乎文内,又要出乎

15、文外。这样才能既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时要谨慎。见解必须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在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要运用自己的学识进行论证。(5)规范答题,用语简明答题时要三言两语点到要害。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采用“总分总”的模式回答。命题法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