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89842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解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解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解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兼谈课改以来的几点反思王得敏(无锡大桥实验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01)摘要:本文是近几年来笔者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对物理课程标准不断地思索及数次参加人教社物理室组织的课标教材研讨会后对物理课程标准的一些感悟和新的认识。对全国课改实验区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目前的氛围中有些可能是不和谐的声音(郑重声明:本人坚决拥护课改,所谈纯属个人观点),作为一家之言与诸位同行交流,以期课改工程能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究、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物理方法。课程改革工程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教育部制订

2、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具有法规性的文件,对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认真学习标准,真正吃透标准精神,是课改工程能否得以健康发展和顺利实施的关键。受人教社物理室的邀请,笔者有幸数次参加了课标教材研讨会,对全国课改实验区实施课程标准和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有所了解。我认为,在已进入课改的一些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对标准的理解与认识上都存在一些误区,有些是断章取义的错误理解,有些是曲解,有些是以偏盖全的片面理解。毋庸讳言,人们对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任何一件新生事物从出现到走向成熟总会经历一个过程,其中会有一些曲折,会走一些弯路。人教社物理室在2005年课

3、标教材(初中物理)修改说明中就明确指出:要“客观看待传统物理教学”、“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尊重教育规律加强基础”,说明编写课标教材的专家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地走向理性与成熟。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学工作者,更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教学实践深刻领悟标准精神。下面是笔者对各课改实验区在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谈谈看法,作为一家之言在此与诸位同行交流。一、关于“科学探究”的教学问题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是标准区别于老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内容,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就是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大块的有机结合。标准指出:“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

4、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目的不是有些人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要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化,而是要使我们的受教育者“鱼”、“渔”兼得。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这是人类的巨大文化财富,现在有些人就把这些东西都扔了,无论什么问题都来它个探究,试问,我们是否要回到原始社会去?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科研成果又岂是一个人几十年所能探究解决得了的?再说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不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唯一途径,介绍或经

5、历科学家对一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是更好的方法,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产生的著名科学家毕竟才那么有数的若干个,他们可是人中俊杰,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多少益处?从发展的观点看创新是必然的,但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也有合理和好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应当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吃了老祖宗给我们的鱼,又掌握了老祖宗捕鱼的方法,我们就有力气、有能力去捕捉更大、藏得更深的鱼。在对标准有关理念错误认识指导下,有些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甚至摒弃科学知识的传授,不管什么东西都来它一个探究,把学生都当成天才和神童了,这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完全是违背标准精神的。比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在学生对什么

6、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未免太难为我们的八年级学生了吧?若把该教学活动设计为知识传授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建立了凸透镜成像的概念和大致了解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的前提下,设计实验、采集多组原始数据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论证找到规律(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效果就好得多。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半自主获取),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养。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初中

7、学生而言,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件新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起始阶段应当以讲授的知识点为载体,设置各种问题情景,以经历一些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为主,从中渗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同时可选取较简单的题材让学生进行一些只包括部分要素(可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以后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没有确定答案(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以外的知识点)的包含所有探究要素的开放性探究课题,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二、关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现

8、在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就是搞花架子,讲串联电路时把圣诞树搬进了教室,讲压强时水桶、扁担、木棍齐上阵,讲凸透镜成像时用一次成像相机拍摄几张不同物距时的照片等等,表面上看花样百出,轰轰烈烈,但一堂课就45分钟的时间,你把功夫都化在这上面了,还有多少时间讲实实在在的东西呢?我并不否认这样做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凡事都得有个度,不要搞形式主义,要从实际效果出发。例如,在引进压强概念时可就地取材叫学生用大拇指和中指压一下笔的两端,改变用力的大小,让学生观察笔尖和笔尾对手指的压痕深浅,体会一下手的疼感,这样也就化个几十秒的时间,其效果并不比分别用扁担和木棍挑水差,而且用手指压笔是全体学生的体验,用扁

9、担和木棍挑水只是个别同学的体验(若要全体同学都来体验一下,这堂课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讲凸透镜成像时用一次成像相机拍摄几张不同物距时的照片的确很热闹,但在该活动中像距的变化很难观察到,而且像及像距的变化不能与物距变化同步显示,而用光具座演示就可克服上述缺点,既省时效果又好,何乐不为呢?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做没有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没有体现标准提出的“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其实,物理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精心编制联系实际的习题、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事物与物理知识的联系、组织参观工厂、科技馆等形式来解决,并非一定得在讲授新课引入时体现,总之,还得从实际效果出发。标准指出:“教师不

10、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说得多好啊!能达到这种境界才是教师的真本事,或者说是教师们的努力方向。没有内涵的表演是作秀而不是教育艺术,教师的职责是传业授道,不是演戏,这个位置要摆正。三、怎样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

11、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有很多人断章取义的认为“课改后的物理教学不强调知识的严密性了”,这完全曲解了课标精神。仔细阅读标准可以看出,“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限于篇幅,这里不大段引用标准中原话),况且标准是说“不过分强调”而不是说“不强调”。请大家想一想,不强调知识的严密性还学什么物理?在“不强调知识严密性”的错误认识指导下,出现了一种“忽悠”现象,教师“忽悠”着教,学生跟着“忽悠”,反正“不强调知识严密性”了,悠到那里算那里,把物理课上成游戏课了。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观察自然界中缠绕植物的茎和攀援植物的卷须,它们的缠绕方向和生长方向有什么关系?这跟螺线管中电流

12、方向与其北极方向的关系是否相同?对于不同植物,这种关系都一样吗?附照片牵牛花的茎。查教参答案可知,编者的意图无非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但严格说来这道题目是有问题的。查资料知,藤蔓植物缠绕方向左旋(如五味子)和右旋(如牵牛花)的都有,那么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和其北极方向的关系不是跟右旋植物相同就是跟左旋植物相同,这是必然的,与牵牛花相同只是巧合罢了,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若据此就能说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那么与左旋植物相反是否就说明了自然界的不和谐之丑呢)?然而,就是这样一道有问题的习题却被演绎成“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界里的螺旋现象,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列举出了弹簧、龙

13、卷风、漩涡、各种钻头、DNA的螺旋等,形成了一个高潮,同学们的情感上也得到一种满足与升华”(引自某公在某讲座上对某公开课的高度评价)。请问,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受教育者到底得到了什么?我看无非就是学生在饶有兴趣的、非常热闹的学完物理后,什么都知道但实质上什么也不知道。这是教育的失败,然而却受到赏识和追捧,这是物理教学界的悲哀,此风不可长!另一突出的表现是大量胡编乱造的伪科学的所谓创新题充斥于一些教辅资料。例如:惯性定律成立的条件是 不受外力作用。受外力作用时惯性定律就不成立了吗?牛顿在他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对这一定律的陈述是:“任何物体,都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

14、施加外力迫使其改变这种状态”。牛顿第一定律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 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不管受力与否都有惯性。 确定了力的含义,说明力是使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的一种作用。同时,牛顿第一定律也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加速度为零),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若说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必须受外力作用呢?显然,上述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再比如:“浴霸”中的红外线灯泡是用来照明和取暖的,(红外线能用来照明吗)?使火箭的飞行的动力是空气对火箭喷出的气体的反

15、作用力,(真空中怎么解释)?类似的题目还可以说出很多很多,说得严重一点,这些烂题已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了,以讹传讹,误导学生,怎么能实现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的目标呢?自然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忽悠”是学不好物理的,物理教师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据我所知,在课程标准的修订稿(去年四月报教育部审批,现在还没批下来)中“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这句话已删掉了,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有人曲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从而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的原因吧。四、关于“物理方法”标准指出:“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这里所说的科学探究方法就是人类

16、在长期的探究未知物质世界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科学思维的具体体现,也就是目前物理教学界一个相当时髦的流行词:“物理方法”。现在有一个颇有市场的流派,他们总结出了几十种所谓的物理方法,每种方法都有明确的定义,这个叫什么法,那个叫什么法,这个法在什么场合用,那个法在什么场合用等等,不一而足,而且还把一些物理方法纳入考核内容,我认为这种做法颇有商榷之处。在课标教材中介绍了很多科学探究方法,例如在讲授分子动理论时用到了一种物理方法,教材中是这样介绍的:“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那么这叫什么法呢?教材中没说,某流派说是“转换法”,有的书上说是“推理观察法”,说白了叫“透过现象看本质”,你说到底叫什么法?教材中之所以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是因为物理方法论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目前正处在形成的过程中,很多东西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