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5875055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励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激励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激励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激励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激励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励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激励机制,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地理学科一向不被人重视,因此大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没兴趣教学效果差。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使地理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真正高效地学会应有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在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我深感引进激励机制组织教学效果显著。所谓激励机制,是在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诱发学生的学习的行为,并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激励本质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而激励机制的妙处就在于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在激励中学习,在激励中成长”的课堂教育环境,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断尝试体验和挑战

2、困难,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品尝一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一、兴趣激励1、“情境”激趣。这里说的情境激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把教材的内容激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前导入设置情境:以歌曲导入,创设趣味情境;以时事导入,创设社会情境;以史实导入,创设历史情境;以古诗导入,创设文化情境;课中互动创设情境:利用地图创设活动情境;利用教室事物创设形象情境;利用角色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创设情境;利用练习题来创设情境;课后探究创设情境等。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季风气候时,引用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从而引出了季风的学习;在进行“等高线”教学时,告诉学生:“今

3、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切土豆的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形式多样的导入情境,为课程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知识。2、“活动”激趣。“活动”激趣是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活动鼓舞学生参与学习。地理学科的许多知识只有在学生活动过之后才会映像深刻,产生真知。地理教师要能够做到在熟知教材了解学情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教学活动形式,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办地理小报、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在河流与湖泊的学习中,开展“围湖造田利与弊”辩论赛,我先将学生分组,分组时采取学生自愿

4、组合与教师适当调整相结合,力求做到正反方均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准备双方都收集了相关资料,不时看到他们相互间的交流,辩论时首先正方主发言面面俱到旁征博引说出围湖造田的诸多好处如增加粮食生产,造房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做了精彩陈述;反方主辩列举了围湖造田的弊端可谓针针见血。然后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展开激烈辩论,并上升到科学发展观,人地和谐。同时,根据地理这一学科特点,也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也有助于加深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每当在活动中,看着几个原本总是感觉自卑的孩子,现在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更深切地意识到:没

5、有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要能钻研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每个孩子都能学好。3、以“图”激趣。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象、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例如:学生看到“躺在死海水面上的游人”的景观图,会提出疑问“人漂浮在死海水面上为什么不沉?”“死

6、海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点燃他们探究问题的智慧之火,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之中。4、以“情”激趣。在教学中投入教师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学,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如果教师能热爱自己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就必然能感染学生,课堂外经常找学生谈心、交流思想、以诚相待,帮助学困生摆脱消极、自卑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学生在友好、和悦、轻

7、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教师要懂得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与学生在情感上相互交融、相互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二、言语激励现今教育心理学上的一种颇值玩味的名词叫“皮克马利翁效应”,意思是说:老师预言某些学生将出现特殊的好行为时,这些学生便将展露出老师所预言的才华;反之,老师如果预言学生是难雕的朽木,学生的表现必将腐朽不堪。可见,激励的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鼓励和表扬是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班被称为所谓的“烂班”,课堂上老师也以批评

8、教育为主,“你们这个班太差了”“上课吵吵吵闹闹像菜市场”,甚至有更尖酸刻薄的语言,虽然老师是想用激将法刺激他们,可这种话听多了,反而让他们感觉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了,我一直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我运用了教学课件,有“听音识省份”“拼图比赛”“省会猜迷”等游戏,学生完成后,配上鼓励性的语言“你真棒”“你完成得真漂亮”“加油哦”等,平时旷课打瞌睡的学生看到这些声情并茂的课件,也有了强烈的欲望参与,我捕捉到这个契机,鼓励他们上台操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趁机做总结:“原来你们的脑子都很聪明,只要你们肯用功,就一定会学好的”如一屡久违的春光,受表扬的同学找回了自信,学习的热情被激发了。由

9、此我认识到他们太缺少表扬和鼓励的话语,“良言一句三冬暖”,在而后的教学中我也不吝惜用激励的语言,他们与我的关系更融洽了,也爱上了地理课。言语激励是一种聪明的、巧妙的积极肯定别人的方式,恰当的赞美之词,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在认知上产生动力。三、体态激励美国心理学家伯特梅热宾实验表明: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体语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应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之外,应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充分发挥表情、眼神、手势的表达功能让学生领会。在讲解的同时,用自己的无声的语言不时刺激学生的视觉系统。比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用“

10、OK”的夸赞手势;回答欠完整时,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面带微笑以示鼓励;回答错误时,轻轻摇头,并暗示再做尝试;对于那些学困生,做到走下讲台,在他不认真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让他觉得老师有关注他,心中多一份温暖,多给学生带来信心和潜在的动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进而产生乐于表现的欲望。四、竞争激励绝大部分中学生有好胜心强、爱炫耀的特点,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成为成绩好的学生的舞台,对于“观众学生”我适时的加入各种竞赛,给他们提供另外一个舞台,比如,七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小学阶段一些学生成绩不好,到了初中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七年级刚教完“地球和地图”时,就举办了制作小地球

11、仪的比赛,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学困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了电动的地球仪、地球公转的模型,材料运用上也是五花八门,他们的设计得到到老师同学的充分肯定,我还特别为他们设立了“最具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并进行全校的展览,这次活动让同学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极大鼓舞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让刚上初中的他们有了学习的信心。以动手能力等竞争活动带动学困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五、评价激励教育的艺术就是激发的艺术。灵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火花,是学生融入课堂生活源源不断的动力。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评价理念:

12、“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在地理学习中我会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绘制地图、小模型制作、制作CAI课件),收集、整理资料能力(手抄报或电脑报、填充图册),综合实践能力(撰写小论文、设计问卷调查表、地理演讲)等进行评价,力求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评价机制止,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引进激励机制,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动机,提升并保持了他们的学习动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学生越来越喜欢上地理课了,激励教学法既有效地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质量,从而将学生引入地理学习的坦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