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Ⅱ 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5785563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Ⅱ 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必修Ⅱ 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必修Ⅱ 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必修Ⅱ 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必修Ⅱ 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Ⅱ 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Ⅱ 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必修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重点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 国际;国外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含义3、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食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2、(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1)进步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1)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

3、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4、内容:(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4、意义:(1)理论意义: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

4、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三)斯大林经济体制:1、形成过程:(1)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4)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主要特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

5、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4、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课堂小结:思维拓展:1、新经济政策(1)从原因看,其出现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首先,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其次,从深层次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2)从本质特征看,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第一,允许资本主

6、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20世纪初苏俄(苏联)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调整过程: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把私有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垄断对外贸易。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从1927年起,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2)启示: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平衡发展。考点对应例题 例l (2006广东)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

7、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解析:D项叙述与史实相反,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答案:D 例2 (2006全国文综)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A余粮征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解析:主要从时间角度分析,并结合工业化资金来源是农业,可知选C。答案:C 考点对应课

8、堂训练 1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它对保障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C它的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D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一 2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社会根源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变 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3对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恢复私有制,改变了社会性质 B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基本上建立了适合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D利用国家计划来指导生产,促进了生产

9、的发展 4从十月革命至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进来 5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对上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斯大林开始放弃列宁有益的探索 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的方向不是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错误的 对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斯大林和列宁的看法不一样 A B C D6下图传递的信息不包括(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

10、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7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各项表述中,错误的是( )A曾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B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为特点C有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D对二战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有很大的影响课后作业: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请回答:(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