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5693842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送李愿归盘谷序目标定位 1.通读全文,理解重要的实词、虚词。2.理清文章结构,尝试着翻译全文。3.了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1背景探寻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所以,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2文学常识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惜别或勉励之辞。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便体( ) 轻裾( )翳长袖(

2、 ) 濯清泉( )趑趄( ) 嗫嚅( )刑辟( ) 膏吾车( )秣吾马( ) 徜徉( )答案 pin j y zhu zj nirb o m chnyn2通假字才畯满前 通_,_秀外而惠中通_,_答案 “俊” 才华 “慧” 聪慧3古今异义居民鲜少古义:今义:隐者之所盘旋古义:今义:是有命焉古义:今义:奔走于形势之途古义:今义:闻其言而壮之古义:今义:维子之宫古义:今义:答案 古义:少。今义:新鲜。古义:徘徊,逗留。今义:多指物在高空中来回飞行。古义:命中注定。今义:有生命。古义:权势。今义:当前的情况。古义:推崇,赞许。今义:强壮(肥壮)。古义:屋舍。今义:宫殿。4一词多义之而阳幸鲜所答案 的

3、/代词,这个地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并列/表目的/表修饰 山的南面/太阳 侥幸/宠幸 少/新鲜,鲜美 有指代作用/地方5词类活用武夫前呵:穷居而野处:膏吾车兮秣吾马:粉白黛绿者:答案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名词作状语,在乡野。名词的使动用法,加油使润滑。名词用作动词,搽白粉。6文言句式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名声昭于时: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答案 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动宾倒装。7翻译下列句子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译文: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译文: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译文:答案 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

4、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的。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它们,这是命中注定的,不能侥幸得到啊!直到老死才罢休,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一、词句梳理1解释加点的词语太行之阳有盘谷:居民鲜少:隐者之所盘旋:利泽施于人:进退百官:罗弓矢:清声而便体:翳长袖:争妍而取怜:濯清泉以自洁:美可茹:车服不维:黜陟不闻:触刑辟而诛戮:闻其言而壮之:维子之宫:膏吾车兮秣吾马:答案 山之南。少。徘徊,逗留。给,介词。升降,任免。排列。体态安闲、轻盈。遮蔽。宠爱。洗。吃。维系,羁绊。官位降免与升迁。法。推崇,赞许。屋舍。加油使润滑;喂(马)。二、疑难突破2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

5、的作用?答案 第一段作者通过叙述和考释,简要地介绍了盘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强调盘谷“宅幽而势阻”,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两相联系,点明送别的题旨。3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请分别概括他们的特点,并说说作者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答案类别特点态度第一种:得意人,“用力于当世者”这种人取悦皇帝,手握重权,飞扬跋扈,大讲排场,养尊处优,生活荒淫作者说自己对此并不厌恶,只是没有这样的命,其实是对这些人的一种嘲讽第二种:闲居人,“不遇于时者”他们远离名利,无拘无束,安闲自在,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作者是充分肯定的第三种: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的干谒者,这种人是趋炎附势的官迷,他们在达官

6、贵人面前奴颜婢膝,人格丧尽对这些人批判和鄙夷4文章第5段以“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开头,写了韩愈送给李愿的一段歌词,直接从韩愈自身的角度表达了对李愿归隐的看法。朗读这段歌词,说说它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答案前十二句,照应前文第1段,写了李愿归隐的外部条件盘谷可隐。中间八句,照应前文“愿之言曰”,写了李愿归隐的主观原因不遇于时。后三句,直接表达作者对李愿归隐的向往终吾生以徜徉。最后一段歌中,作者进一步用盘谷的“可以稼”“可濯可沿”“窈”“深”“廓”“有容”来渲染盘谷的僻居之乐,“乐且无央”,而且这里虎豹远离,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禁绝不祥。虎豹、蛟龙比喻什么呢?当然是隐者想要躲避的“

7、时”了!作者的情感在这里愈加强烈,而羡慕归隐之心也更迫切终吾生以徜徉!一、文白对读二、文本深读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

8、。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含有爱憎,这样就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篇文章虽是散文,却有辞赋的特点:第一部分是散体,第二部分用了铺叙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则是韵语;但全文又贯串着散文的章法和气势。苏轼曾经说过:“余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引自韩昌黎全集世界书局1935年版)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可见此文感人之深。1结构图解2中心主旨作者借李愿之口,描

9、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3写作特色本文最奇特的地方是巧妙地运用虚托手法。文章四百余字,写作者的话才七十余字,却用了三百多字记述李愿的一番言论。在“愿之言曰”一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全神贯注地描画了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写出他们对人生和仕途的三种不同态度,并且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了隐逸者思想行为的高尚。其实,李愿并

10、非真有这番言论,这是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这样构思,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既把当时那些得意和不得意的小人骂得痛快淋漓,又显得这些都是出自他人之口,“与己一点无关”。同时,又通过这种丹青手笔,突出了李愿的“一团傲藐不平之慨”,把他归隐盘谷写成是笑傲王侯、鄙视功名的高尚行为。本文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语言瑰丽而刚健。文章描写了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因而造成一种抑扬顿挫而又富于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但细品起来,它不止有六朝文的富丽,还有六朝文很少有的刚健。第三,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11、。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与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这是一组对照,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赞扬了前者,唾弃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彰显了文章的主题。关于韩愈宋代的学者文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对“文人之雄”的韩愈表示一致的推崇。如宋代的理学家石介就曾说:“孔子为圣人之至,韩吏部为贤人之至。不知更几千万亿年复有孔子,不知更几千百年复有吏部。孔子之易春秋,圣人以来未有也。吏部原道原人原毁佛骨表,

12、自诸子以来未有也。呜呼,至矣。”(徂徕集尊韩)又如宋代的苏轼,平生自视颇高,但在其所作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独推尊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并指出从东汉以来,圣道沦丧,文风败坏,佛老的邪说都流行起来。虽经唐朝贞观、开元的盛世,有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的辅佐,也不能挽救;唯独平民出身的韩文公,在谈笑里领导了大众,天下的人就跟随了他,重归正路,到现在已经三百年了。他的文章,振起八代衰颓的文风;他的道理,拯救了天下人的沉溺;他的忠心,不怕触怒皇帝;他的勇气,能制伏三军的统帅。这难道不就是能参与天地造化,关系天下盛衰机运,表现了浩然正气吗?对韩愈真是推崇备至。再由于当时在政治上学

13、术上都具有崇高地位的欧阳修出来鼓吹,尹师鲁、梅尧臣、王安石、曾巩等的推动,韩文遂大行于世,达到“天下学者非韩不学”的盛况。从宋儒的著作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韩愈对他们的重要影响。正如新唐书韩愈传中所说:学者敬仰他,好像群山仰望泰山,众星围绕北斗星一样。韩愈因为读书多,所以见事多,理足而识见有主,下笔为文,遂能浅深反正,四通八达。韩愈为学作文,更注重养气;胸怀浩然,则能行乎其不得不行,言乎其不得不言,言行完全出乎真诚。不徒托之以空言,且能见之于行事。持身立朝,乃能表现高风亮节,直言敢谏。新唐书说他“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人家讲他的坏话,毁谤他,也不惧怕,好几次得罪了执政,触怒了皇帝,被贬官、被放

14、逐至蛮荒远地亦不懊悔。韩愈就是这种不仅能知“道”,而且能真切实行“道”的人。唐德宗贞元八年(792),韩愈考取了进士,时年二十五岁。因为生性耿直,不善奔竞,直到三十一岁才得到入仕的机会。在做监察御史、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的时候,前后三次贬官,都是因为上疏奏陈政事,与朝廷议论不合而获罪。在宪宗朝,上表论佛骨,出言亢直,气势磅礴,忘一己之利害,置生死于度外,义之所在,则强立而不回,这是因为他平日集义养气,所蓄深厚,才能达到此一境地。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又说:气像水,言论就像漂在水上的东西。水大了,那么能漂的东西不论大小都会漂起来。气和言论的关系也是这样气要是盛,那么言论不论长短,声音不论高低,都会恰当。虽是这样,他自己还不敢说已接近圆满成功的地步;即使接近成功,为人所用,又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呢?不过,希求别人拔用,则必须迎合人的喜恶,自己好像是被动的器物,用与不用,完全操控在别人手里。君子却不是这样,君子居心有一定道理,行为有一定规矩;用他,就把“大道”推行给世人;不用他,就把“道”传给学生,或著书立说,留为后人的模范。韩愈指出:当世学古文的人很少;立志学古文,就必须遗弃于今世。他真喜欢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