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专题归纳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566746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专题归纳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复习专题归纳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复习专题归纳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专题归纳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专题归纳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复习专题归纳之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例谈一、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自然之景本是无情之物,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寄情感于其间,于是自然之景也就有了人的情感。松柏坚贞、兰竹清高、杨柳柔婉、桃李芬芳,高山伟岸、大海壮阔、春日温存、秋风肃杀人们触景生情的生活经验形诸诗歌,情因景生,景与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融合无间,便升华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为创作古典诗歌常用之法。景和情在诗歌中的出现,最常见的是前景后情,亦可前情后景。例1、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前两句写景:暮春时节,黄鸟稀少,辛夷花尽,杏花翻飞,一片

2、春光逝去的空寂景象。后两句言情:写诗人“怜竹”之意和幽竹“待我”之情,表现出作者将归故山草堂的喜悦心情。诗作特点是随景赋情,情随景生。例2、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前两句叙事言情,一个“愁”字,显示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后两句写景。斜月残照,夜江潮落,旷野静寂,星光闪烁,是羁旅不眠之人倚楼眺望所见之景。诗作特点是情移于景,景中见情。例3、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颔、颈两联,情景相间,虚实并举,这四句既写片云孤月,又写诗人际遇,既写落日秋风,又写暮年病境。

3、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把客观景物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绾合一处天衣无缝。二、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手法常出现在以自然景物为对象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中出现的动态、静态往往有先后之分。1、由静入动,先静后动。例1、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月映水中,皎洁明亮;风灯照夜,鹭鸟聚宿。在这明月、江水、风灯、鹭鸟构成的万籁俱静的境界里,突然,“船尾跳鱼拨刺鸣”,一声震响,打破了月夜的宁静。2、由动入静、先动后静。例2、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幽草”之生、“黄鹂”之鸣、暮雨之急、“春潮

4、”之涨,都是动态景象;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将目光滞留于杳无人迹、孤舟一叶的渡口,定格了一个充满审美意味的静态画面。动、静两种似乎相悖的景象,被置于同一空间之下,交融为凄寂的境界。3、以静衬动。例3、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庭院清净,青苔不生,花木繁多,小溪曲折,农田泛绿,这是何其清幽的环境。然而,“两山排闼送青来”,山势若奔,青山主动将一片青翠“送”入门来,这富有动感的句子令人感到“湖阴先生”住所洋溢的勃勃生机。这是静中有动,以静衬动。 4、以动衬静。例4、华岳田家(其四):“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恐

5、催耕早,自扯篷窗看晓星。”天还未亮,妻子已经为丈夫安排好了食具,但转念一想,现在催丈夫下田耕种时间还早,于是推开茅屋的窗子,望一望天色,却是四野阒静满天星光。这是动中有静,以动衬静。 运用动静交错手法可以产生强烈艺术效果。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此诗为诗人被贬永州后所作。深夜,“繁露”坠地、“寒月”上岭、水声泠泠、“石泉”逾响、“山鸟”喧鸣,诗人描写这些动态,描画出幽深静寂的夜景,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表现出郁悒孤寂的心态。 三、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段。虚实乃相对而言。就所

6、写对象说,情为虚,景为实;神为虚,形为实;理为虚,事为实。就创作手法说,间接为虚,直接为实;省略为虚,详明为实;空白为虚,充盈为实。实笔写景,虚笔传情,为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之一。 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写思乡之情,摒弃许多疑问不写,独拈出“寒梅着花未”这一疑问,用对话将浓浓乡情写得亲切自然、情味绵长。如果实录生活的真实,向“君”问个不休,那就缺少诗味了。 1、以实写虚。岑参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实事是“枕上春梦”,梦中事物。“片时”与“千里”对举,时空错见,写出了梦中的迷离,造成一片虚空,生发出

7、怀思之意,令人味之无极。2、以虚写实。苏轼涵虚亭:“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空无一物的“涵虚亭”是一个小小的虚灵的空间,通过目之所触,心之所游,却能“坐观万景”,视野通向宇宙四方,通向无限的空间。唐代马戴落日怅望:“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诗中,景为“怅望”中之家乡秋景,孤云飘荡,归鸟倦飞,夕阳返照,秋山火红,皆为作者远望思乡想象中的虚写之景。这虚写之景中,暗寓着诗人家乡怀人深情,至夕阳逐渐黯淡,思乡之情也随之远去,没入无边暮色之中。诗文中写景抒情不能太实,方法之一是用“何处”“

8、谁家”之类不确定的疑问代词唤起人们的联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柳中庸听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这些诗句,化实为虚,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有虛实相谐之趣。 四、用典 典故的大量运用,最能反映文人高雅典奥的审美趣味。典故的运用,包括造语、用事两个方面。造语即摘取典籍的词句,用事即依据故事的话题。凡佳句名言、典章旧制、遗闻轶事,皆可成典入诗。借古人之言行抒自己之心志,方为用典目的。在古人看来,含蓄比直白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和更深的思

9、想内涵。明用,即直接征引其言其事,以古说今。暗用,即用典令人浑然不觉,妙手天成。化用,即点化前人陈句,脱胎换骨推陈出新。以文天祥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上阕为例:“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此词抒发亡国后的沉痛感慨,表现作者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风格极为豪迈悲壮。 有4处用典,明用2处。“铜雀春情”:曹操曾建铜雀台,词用此典,感叹宋亡后妃嫔被掳。“金人秋泪”:汉武帝曾造仙人承露铜盘,魏明帝欲移之于洛阳,铜人泪下。词用此典,慨叹南宋文物宝器被劫。暗用1处。“不借东风”:周瑜凭借东风火攻曹军。词用此典,感叹南宋

10、抗元战争未得天助。化用1处。“斗牛空认”:斗牛二星,分野吴楚。晋书张华传载,此处曾掘出龙泉、太阿宝剑。词用此典,痛惜自己兵权在握,却未能以之救国。五、对比 古典诗词中运用对比手法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对比手法主要有两种,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1、纵向对比按时间顺序展开。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从自己一生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具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年到老年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一幅画面小楼听雨,展示的是少年时期的青春欢乐。第二幅画面客舟听

11、雨,展示的是中年时期的旅愁离恨。第三幅画面僧庐听雨,展示的是老年时期的孤独凄凉。 2、横向对比主要按空间顺序展开。吕温吐蕃别馆卧病寄朝中亲故:“清时令节千官会,绝域穷山一病夫。遥想满堂欢笑处,几人缘我向西隅?”“千官”“病夫”身处不同地域。“满堂欢笑”的“千官”养尊处优,而“绝域穷荒”的“病夫”凄凉惨恻。 对比手法的运用又可以是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白居易寄陆补阙:“忽忆前年科第后,此时鸡鹤暂同群。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中庭鹤在云。”“前年”和 “此时”,形成纵向比较。又有横向比较,二人分处异地穷达不同:陆补阙是皇帝近臣,如鹤之翱翔云霄,诗人乃白衣之身,如鸡之立于中庭。设喻奇妙,对比鲜明。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时间上的今昔,空间上的狭广,情感上的冷暖,这首词运用的对比手法可作多角度审视。从纵横交错的对比中,我们触摸到了作者那颗热爱大好河山的赤子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