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荷塘月色阅读指导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5661057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荷塘月色阅读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荷塘月色阅读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荷塘月色阅读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荷塘月色阅读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荷塘月色阅读指导(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荷塘月色阅读指导、文章的线索:开头“这几天内心颇不宁静”,即透露出文章的线索,其后坐在院子里乘凉欲去荷塘赏月,沿着一条“幽僻”的小路走向荷塘,在荷塘欣赏的种种美景,直到最后的思念家乡,无不是心情使然。可见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描写了寂静的荷塘,淡淡的月色,流露着淡淡的喜悦和忧虑。这种感情的深层的思想内涵是,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惧之下所感到的压抑,对自由的向往,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3、艺术特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处处景语,处处情语”,塑造了如诗如画般的

2、意境。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感情并引起深深的考虑。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应留意以下三个方面。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确实境地,其缘故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极少直截了当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安排顺序,合理自然。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部分上又灵敏变化。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敏、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受。、掌握并鉴赏本文的修辞方法:文中许多比喻用得绝妙

3、,不仅贴切、生动,且极易令人产生联想、想象。如“叶子出水非常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和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比喻)。如此的比喻非常容易把人带入特定的艺术境地。、揣摩语言例如:“这几天内心颇不宁静。”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颇不宁静”可见不宁静的程度之重,开场就这么说,引起读者的留意。读者自然要咨询,为什么“颇不宁静”?发生了什么事,这般“不宁静”?按照一般的逻辑,这正是接下来要写的内容,然而下文却没有谈,给人以欲言又止的感受。读者假设细加咀嚼、品味,自会感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已到了不想说的程度。辛弃疾词丑奴儿“青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

4、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模样吧。”这是文章的第二句话,细细读来,应留意到“突然”二字。为什么“突然”想到?当是心情使然。内心压着那么多的“不宁静”,尽管不想去说,不想去想,也是无济于事的。内心烦乱过重,自然而然地或天性地会产生一种想尽可能排解的欲望,故而想到荷塘,想去荷塘赏月。以上,仅就本文的开头两句做了“揣摩”练习。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开头两句主要是以记叙的方式交待了为什么要去荷塘赏月。假如粗略一读,也就过去了,发觉不了什么。但假设留意揣摩字句,就能发觉,在平实的表达中,处处是情。如此阅读,不仅较易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主旨,精确地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如此阅读,将会使你进入欣赏的过程,得到艺术的陶冶。从语言训练的角度来讲,这种“揣摩语言”,关于培养语感,提高对文学语言的鉴赏才能是十分必要、十分有益的。典范的文章,字字珠玑,应句句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