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565893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2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学设计1.影子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二、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同时准备

2、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1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

3、能很好的操作。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1个手电筒、1块6X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进行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实验一是通过“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必须有光源,那个产生影子的物体必须是一个不透明的物体。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2实验二是通过“影子哪去了”的实验让

4、学生知道生活实践中有时不需要影子时采用的办法。实验二可以从医院手术室讲起,启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实验三是通过“影子与测量”的实验最后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三年级学生实践难度较大,要先在室内做好指导和组织工作,然后再到操场进行实践活动。活动中要及时指导和交流学生中的好作法。关于数据的分析与计算也是较为困难的,属于数学比例问题,活动中可不涉及这些问题,在具体数字中去比照求得答案。要做好“思考问题”栏目的指导。(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是“影子”计时的研究,要

5、做好准备工作。画影子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因时因地制宜。半日内完成这项研究也可行。适时结合图5与图6进行教学活动。2.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2)本课建议用2课时。五、背景资料1.影子:光波是沿直线传播的,它不能绕物体前进,如果某些物体挡在光3波的道路上,那么光就受到阻挡,形成影子。2.无影灯:它的构造是在它很大的圆形灯罩里,交错排列着几个到十几个灯球,每个灯球里有一个镜面灯泡,把光线均匀柔和地反射到整个灯球上。这样,各个灯球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同时又不留下任何影子,因此取名“无影灯”。3.在阳光下,谁能甩掉自己的影子呢?就连最

6、快的火箭也办不到,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是极快的。如果光比火箭跑得慢,影子就会被甩到后边去了。17世纪以前,由于人们错误地认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现代科学测定,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米秒。通常近似地认为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光在其他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真空中的速度。4.公元前6世纪,埃及人给来埃及访问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出了个难题,要他量出金字塔的高度。泰勒在自己的影长恰恰等于身高的时刻时开始测量,他量出塔影长,再加上已知的塔底长,就测出了金字塔的高。2.“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以“光的直进原理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

7、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下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直进原理,了解原理的应用相关内容。4二、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教师演示实验用的手电筒光不要太强,使用5W台式电灯一盏要注意安全,用手电筒去掉反光罩作为光源代替5W台式电灯效果好。关于人们利用光的直进原理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并且做好必

8、要的准备工作。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实验技能。教学的难点是:(1)关于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与分析。(2)应用光的直进原理的实践活动。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一则成语故事和插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光的直进原理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向学生解释一下“直进原理”意思。(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5按小组准备厚纸一张(A4纸大小)。进行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课活

9、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直进原理,的实验,研究应用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本课分三个环节分别为:第一个环节是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是通过观看盒里放上块橡皮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能看见东西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物体能将光线反射到我的眼中,我们才能看见物体。第二点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运用视频课件演示来突破难点。这是全课的基础,教师要下力气解决好。第二个环节是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是通过“用纸卷一个细直筒,在距离灯光6米以外观察台灯光”和“观察墙上标志物”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实验中观察的光源要暗一些,注意用眼卫生,光不

10、要刺眼。本环节中共包括四个实验,其中和两个实验是证明光源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而中的两个实验是证明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此点有一定难度,教学中要加大力度突破此点。第三个环节是通过两个事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的实践应用。第一个事例可以借助课件或枪的模型进行教学。第二个事例,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实践操作,要先在室内做好指导和组织工作,然后再到操场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既对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同时对光是沿直线6传播的原理实际应用做了一些说明。教学中要把握好,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是照应课的导语,做到首尾呼应,解释成语的科学道理。2.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各项实验要注意安全和用眼的卫生。(2)实验要任每个同学都参与,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3)教师要注意严格的光直线传播的基本定义的内容(见背景资料)(4)本课建议用1-2课时。五、背景资料1.光的直进原理的基本定义: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源:凡是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3.光线:通常所说的一条光线,实际上是指一束很细的光。我们并不能把光源发出的光切割成一条一条的光线。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