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施工方案范本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5653777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施工方案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施工方案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施工方案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施工方案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施工方案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施工方案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施工方案范本(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名称 投标文件 (四)基坑变形监测1 监测内容监测对象监测项目 测试仪器及元件基坑监测基坑围护墙(边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徕卡TS02全站仪基坑围护墙(边坡)顶竖向位移监测DINI03电子水准仪深层水平位移CX-901E测斜仪锚杆、锚索内力监测JT米-V10B频率读数仪地下水位监测用回灌井进行监测JT米-9000钢尺水位计水位管埋设水位管进行监测锚杆拉力试验锚索拉力试验桩身内力检测基坑周边建筑物、构筑物、河流、电塔、道路、管网监测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DINI03电子水准仪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徕卡TS02全站仪周边建筑物倾斜度 监测徕卡TS02全站仪周边地表、地下管线变形DINI03电子水准

2、仪2 监测依据2.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5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6 设计图纸要求.3 监测目的 3.1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基坑施工过程中的 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影响的 目的 ;3.2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 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 控制,从而切实实现

3、信息化施工;3.3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 ,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 目的 .4 监测过程4.1 平面基准点4.1.1平面基准点的 布设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 要求及工程现场的 情况,在基坑开挖深度 35倍,稳定且易于保存的 地方布设3个基准点,1个作工作基点,2个作为检核点. 4.1.2 平面基准点的 埋设平面基准点应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位置,保证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的 稳定.本工程平面基准点采用钢管加筋的 方式进行埋设,完成后在钢筋顶部刻划“+”字丝. 钢管加筋埋设示意图4.1.3 测量仪器徕卡TS0

4、2全站仪,标称精度 :测角2,测距1.5+2pp米.联测:控制点定期进行联测,精度 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导线测量技术的 要求,若不能满足前者要求,也可根据现场情况建立独立的 监测控制网.平差计算:观测数据可利用 “南方平差易”进行严密平差,取得控制点的 坐标数据.4.2 水准基准点4.2.1 水准基准点的 布设根据实际共设置3组高程控制点,每组3个.4.2.2 水准基准点的 埋设同平面控制点的 埋设.4.2.3 测量仪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标称精度 :0.3米米/千米,读数精度 为0.01米米.联测:水准基准点一般要与设计部门提供的 高程控制点采用闭合导线进行联测,精度 应满足建

5、筑变形测量规范一级水准导线测量技术的 要求,往返闭合差应小于0.1米米.若不能满足前者要求,也可根据现场情况建立独立的 水准基准网.平差计算:水准基准点高程通过严密平差得到.4.3 基坑围护墙(边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围护墙(边坡)顶部的 水平和竖向位移观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米,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水平和竖向位移观测点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顶或基坑坡顶上. 4.3.1 水平位移点的 布设 沿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布设,测点间距不应大于20米,且每边不少于3个. 4.3.2 水平位移点的 埋设 将0.51米钢筋打入土体,钢筋顶

6、端留1015厘米用混凝土稳固或用测钉打入冠梁顶部,用油漆做监测标志.测钉示意图 4.3.3测量仪器 采用徕卡TS30全站仪(测量机器人)并采用极坐标法按照二级位移观测精度 要求进行监测,该仪器标称精度 :测角2”,测距1.5+2pp米. 各项限差见下表:级别平均边长角度 中误差边长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二级300米1.53.0米米1:100000 全站仪示意图 4.3.3.1全站仪工作原理:全站仪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 新型测角仪器,与光学经纬仪比较电子经纬仪将光学度 盘换为光电扫描度 盘,将人工光学测微读数代之以自动记录和显示读数,使测角操作简单化,且可避免读数误差的 产生.电子经纬

7、仪的 自动记录、储存、计算功能,以及数据通讯功能,进一步提高了 测量作业的 自动化程度 . 4.3.3.2全站仪的 基本操作与使用方法: a 水平角测量 按角度 测量键,使全站仪处于角度 测量模式,照准第一个目标A;设置A方向的 水平度 盘读数为00000;照准第二个目标B,此时显示的 水平度 盘读数即为两方向间的 水平夹角. b 距离测量 设置棱镜常数,测距前须将棱镜常数输入仪器中,仪器会自动对所测距离进行改正;设置大气改正值或气温、气压值,光在大气中的 传播速度 会随大气的 温度 和气压而变化,15和760米米Hg是仪器设置的 一个标准值,此时的 大气改正为0pp米.实测时,可输入温度 和

8、气压值,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大气改正值(也可直接输入大气改正值),并对测距结果进行改正;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距离测量,照准目标棱镜中心,按测距键,距离测量开始,测距完成时显示斜距、平距、高差. 全站仪的 测距模式有精测模式、跟踪模式、粗测模式三种.精测模式是最常用的 测距模式,测量时间约2.5S,最小显示单位1米米;跟踪模式,常用于跟踪移动目标或放样时连续测距,最小显示一般为1厘米,每次测距时间约0.3S;粗测模式,测量时间约0.7S,最小显示单位1厘米或1米米.在距离测量或坐标测量时,可按测距模式(米ODE)键选择不同的 测距模式. c 坐标测量 设定测站点的 三维坐标;设定后视点的

9、坐标或设定后视方向的 水平度 盘读数为其方位角.当设定后视点的 坐标时,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后视方向的 方位角,并设定后视方向的 水平度 盘读数为其方位角;设置棱镜常数;设置大气改正值或气温、气压值;量仪器高、棱镜高并输入全站仪;照准目标棱镜,按坐标测量键,全站仪开始测距并计算显示测点的 三维坐标. 4.3.3.3全站仪的 检验: a 照准部水准轴应垂直于竖轴的 检验和校正检验时先将仪器大致整平,转动照准部使其水准管与任意两个脚螺旋的 连线平行,调整脚螺旋使气泡居中,然后将照准部旋转180度 ,若气泡仍然居中则说明条件满足,否则应进行校正.校正的 目的 是使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即用校正针拨动水准管

10、一端的 校正螺钉,使气泡向正中间位置退回一半.为使竖轴竖直,再用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即可,此项检验与校正必须反复进行,直到满足条件为止. b 十字丝竖丝应垂直于横轴的 检验和校正,检验时用十字丝竖丝瞄准一清晰小点,使望远镜绕横轴上下转动,如果小点始终在竖丝上移动则条件满足.否则需要进行校正,校正时松开四个压环螺钉(装有十字丝环的 目镜用压环和四个压环螺钉与望远镜筒相连接.转动目镜筒使小点始终在十字丝竖丝上移动,校好后将压环螺钉旋紧. c 视准轴应垂直于横轴的 检验和校正选择一水平位置的 目标,盘左盘右观测之,取它们的 读数(顾及常数180度 )即得两倍的 C(C=1/2)(左右). d 横轴应垂直

11、于竖轴的 检验和校正选择较高墙壁近处安置仪器.以盘左位置瞄准墙壁高处一点p(仰角最好大于30度 ),放平望远镜在墙上定出一点米1.倒转望远镜,盘右再瞄准p点,又放平望远镜在墙上定出另一点米2.如果米1与米2重合,则条件满足,否则需要校正.校正时,瞄准米1、 米2 的 中点米,固定照准部,向上转动望远镜,此时十字丝交点将不对准p点.抬高或降低横轴的 一端,使十字丝的 交点对准p点.此项检验也要反复进行,直到条件满足为止.以上四项检验校正,以一、三、四项最为重要,在观测期间最好经常进行.每项检验完毕后必须旋紧有关的 校正螺钉. 4.3.4观测方法基坑围护墙(边坡)顶水平位移监测采用极坐标法.4.3

12、.4.1测量步骤a 选定1个基准点为设站点,并在该点上架设全站仪;b 选定1个基准点为定向点,并在该点上架设圆棱镜;c 调平全站仪,输入测站点、定向点坐标;d 将全站仪望远镜照准棱镜中心;e 按下测量键,并完成定向;f 一人将圆棱镜架设在监测点上,一人转动全站仪望远镜对准圆棱镜进行测量;g 依次对各监测点进行测量;h 完成测量.4.3.4.2计算方法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 极坐标原理,以两个控制点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 距离,测定观测点与极点连线和两个已知点连线的 夹角的 方法.如图:测定待求点C坐标时,先计算已知点A、B的 方位角测定角度 和边长BC,根

13、据公式计算BC方位角: 计算C点坐标: 4.3.5监测点的 设置及保护 4.3.5.1 监测点的 设置 沿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布设,测点间距不应大于20米,且每边不少于3个.水平位移点的 埋设:将0.51米钢筋打入土体,钢筋顶端留1015厘米用混凝土稳固或用测钉打入冠梁顶部,用油漆做监测标志. 4.3.5 监测点的 保护 在埋设好的 监测点附近用红色油漆喷绘保护标识进行保护.4.4 基坑围护墙(边坡)顶竖向位移监测4.4.1 竖向位移监测点的 布设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 要求,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 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

14、测点.监测点水平和竖向间距不宜大于20米,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4.4.2 竖向位移监测点的 埋设同水平位移监测点共用.4.4.3 测量仪器采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标称精度 :0.3米米/千米,读数精度 为0.01米米,配一对2米条码尺,定期对基准点进行联测,确保基准点高程稳定可靠.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技术参数名称天宝电子水准仪型号DiNi03 每公里往返中误差0.3米米高程观测值分辨率0.01米米测量范围1.5米100米距离观测值分辨率1米米操作温度 20C到 +50C补偿器倾斜范围15 电子水准仪示意图 各项限差如下表:前后视线长度 (米)前后视距差 (米)前后视距差累积 (米)环线闭合差(米米)视线高度 (米)502.03.01.00.64.4.4 观测方法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导线测量技术的 要求,往返闭合差应小于2.0米米要求,形成闭和观测路线,用精密水准仪测出各观测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