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5653108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口述:田俊国 采访整理:徐志红 我意识到,要改变企业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养老”地位,改变自己在组织 中的地位,就必须打破企业内部培训的这种恶习循环,重新构建良好循环。这个 良好循环的开始,有赖于我们打造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 精品课程的根本上接战略下接绩效提出这样的培训战略,与我做业务部门总经理的经历不无关系。回想自己当 年做业务时,对培训的重视也不够,究其原因,无非两条:一是培训的内容跟业 务联系不紧密,二是培训跟绩效的相关性不明显。为什么培训部门规划出的课程不是业务人员真正需要的?症结出在:培训需 求调查原本是一个过程,而大多数公司的培训部却只看重调查的结果。虽然培

2、训 课程往往是根据培训调查需求生成的,但业务人员在做需求调查问卷时本着敷衍 的态度,这样调查出来的培训需求,无非是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和业务部门 的能力欠缺没有什么关联。业务部门嘴上说他们需要的,往往并不是他们真正需 要的。再加上最近几年培训部门跟风追赶管理时髦,经常是外面流行什么就买什 么:今天流行平衡记分卡,就给大家培训平衡记分卡;明天流行五力模型,就给 大家培训五力模型培训规划虽然是根据培训需求调查制定出来的,但培训内 容并不是业务人员真正所需。更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背后都有其管理哲学和基 本假设,一旦企业自己的经营哲学和课程的主张不一致,培训反倒会起反作用。 同时,因为培训跟业绩关系

3、不直接,业务人员面对培训自然是能溜则溜。因为我 有做业务的经历,我本能地站在业务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恰恰让我豁然开朗: 培训课程只有紧贴业务,对业务有帮助,业务人员才会欢迎。那么,如何了解业务部门的真正需求呢?要知道,很多时候,即使是业务部 门,也说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我们的做法是行动学习,用培训部门的专业逻辑来 帮助业务部门翌年的业务计划,分析业务部门的战略、机遇、优势和劣势,重点 分析团队的能力,根据团队的能力情况来分析培训目标,最后再来看培训资源。 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业务部门真正需要的能力,以 及能力背后需要的培训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比方说, 2010 年公司咨

4、询实施总部的一项核心业务策略就是突破大项目实施的瓶颈。这是因为随着公司客户经营的深入,项目规模不断升级,大项目越来 越多,对项目经理的项目把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用友大学和咨询实 施总部联合组织了全国三十多名大项目经理,用一天的时间“行动学习”,我亲 自当催化师,在业务分析、能力现状分析、能力目标制定、所需能力分析及分类、 培养方式研讨等多个环节开展了面对面的探讨,最后我们共创出来七门针对性的 课程,定义了每门课程的目标和核心内容。这个过程根本突破了以往培训的惯用 套路,在培训部门的帮助下,培训课程的内容由业务人员自己亲自梳理出来,真 正可以解决业务难题,提升绩效。在我看来,上不接战略

5、下不接绩效的培训都可以省去不做,所以我们坚持紧 贴业务的策略。每年的精品课程都紧密围绕公司当年的战略重点和核心业务策略 来开发。用友大学并没有可以建设序列课程体系,但是,三四年下来,我们的课 程体系随着公司战略的变化,几乎自然就积攒起来了。用友大学还立下了另一条标准,即坚持精品路线不动摇。我们的逻辑很简单, 哪怕我用大半年时间开发课程,而培训时间只有半天,但这两天的课我要让学员 一年也忘不了,当学员们感受到和以前不一样的培训时,用友大学的内部品牌形 象就慢慢建立起来了。精品课的“五行”定下了培训战略后,我开始思考精品课程的开发。在我看来,一门课程被称 为精品课程,一定要经得起五个维度的考验课程

6、的目标、内容、形式、逻辑 和过程,我把这五个维度称为精品课程的“五行”。课程的目标必须是和完成任 务紧密结合的表现性目标;内容要紧贴业务需要,还要做专业分类,不同内容用 不同的方式传授;形式要创新,采用多样的形式来发动学员充分参与,调用群体 智慧,只有学员深度参与了课程过程,才能把课堂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逻辑 是课程的主线,逻辑要简单、有力,课程结束后大家能记得住;过程就像音乐的 旋律,要对整个课程的节奏进行设计,既要照顾到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也 要考虑到内容的起承转合与跌宕起伏。要判断课程好坏,用着五个维度形成的雷 达图一卡就知道了。精品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这五个维度。(参见副栏)六

7、步炼成精品根据能力素质模课程需求调研;汇聚业务骨干从多个案例中将剧本拍摄成多次评审、试型,确定课程受开发完成大纲;进行课程研讨;抽象剧本,反复短片;讲,持续修改众;抓住典型场景,修改;根据大纲,形成成熟后进行轮根据业务实际要写成案例;深入研讨剧情PPT 并与短片集训,归档。求,聚焦典型业务内在逻辑及背成。问题;后的道路;重点解决意愿问 题,兼顾方法和技 能;目标 我们做培训,首先当然是设定目标。今天,多数培训目标还是这样描 述的:了解什么,掌握什么,精通什么。我认为目标一旦这样描述,培训的效果 便很难衡量。所以,培训的目标应该是表现性目标培训后学员应该有什么样 的表现。表现性目标聚集在学员的具

8、体行为体现上,改变什么态度,完成什么任 务,解决什么问题。换句话说,课程目标应该表述成让学员有潜在的行动表现。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表现性目标与通常意义上的培训目标有什么不同。以一门客户拜访的培训课程为例,通常意义上的课程目标会被设置成:了解 或掌握客户拜访的流程和方法。但如果课程目标为表现性目标,就应该表述为: 用客户拜访的流程和方法当堂做角色演练。所以,目标的精准确定和表现性表达, 会让培训从出发点上就有根本的改变。而课程目标的不同,也会给学员带来完全 不一样的体验。其一,目标能牵引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传统的培训目标因为强调知识的掌握, 课堂内容必然是老师的满堂灌;一旦课程目标设置为表现性

9、目标,老师的任务就 由讲授者变为导师,老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讲,二是引导学员进行互动和演练。 以前一堂课下来,80%的时间是老师在讲;现在一堂课如果老师讲课的时间超过50%,我们就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其二,表现性目标让当场检验培训效果成为可能。长期以来,培训效果的检 验都是世界级的难题。以前的培训目标,强调的是知识的掌握,老师讲了,学员 自己去练,培训效果如何无从得知。虽然也有培训满意度调查、考试等形式,但 那无异于死后验尸。我们把目标设置成“当堂做角色演练”,让目标当场就能检 验,如果学员变现得不如人意,老师也可以当堂给予反馈和纠正。正是由于表现 性目标,我们得以把评估放在课程设计和课堂讲授中

10、,使培训效果在课前和课中 得到体验。内容 培训内容要紧贴业务特点,跟业务直接相关,这是一条根本原则,在 课程开发中要贯之始终。除此之外,对培训内容,我们要区分知识、技能和态度 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如果是知识性内容,当然可以通过讲授的方式,我们同时强调对知识进行归 纳归类、替学员精加工、课堂上不断重复,传统的考验是检验学员是否掌握知识 的好办法。但如果培训的内容涉及技能和态度,说教还有用吗?凡涉及态度,只有学员自己愿意改变才能改变,需要学员自己反思。用友大 学有一条基本法则:凡是有关改变态度的培训内容,一定要用场景、问题、案例 或游戏来挑战学员固有的信念系统。一般来说,设计

11、的场景或游戏的结果会与学 员固有的信念形成强烈反差,然后,培训师再通过反差激发学员的讨论、质疑和 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那么,什么样的培训形式最能引起反思?答案是讨论,而不是说教,态度类 的内容一旦陷入说教就索然无味。例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用友 大学也有一门有关团队合作的课程。对于这种需要态度改变的培训内容,我们在 课堂上设计了简单的游戏:让大家用积木盖楼。每个人掌握楼房规则的一个部分, 游戏过程中不允许学员直接语言交流,但必须想办法完成团队任务。游戏完成后, 看每组搭建的效果(当然是五花八门的),然后引导学员开始讨论,让他们自己 说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关键点。

12、而技能类的内容则一定要让学员有机会当堂练习,甚至是反复强化,不要怕 花费时间,把技能练活,让学员下课后有强烈的练习冲动,才可能达到良好的培 训效果。基于此,我们精品课程中的演练部分尤为重要,通常一个技能,在课堂 上要练习三到四遍,甚至把课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同一技能设计不同花 样的练习。一般而言,用友大学的课程,演练部分至少要大于40%,很多都超过 一半。形式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对形式创新的追求几近夸张的地步。如果非 得让我对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性分个比例的话,我认为形式和内容的比例是 51比 49。对教育工作来讲,形式甚至比内容更重要。道理就那么多,但演绎道理的形 式却层出不穷,好形式

13、能起到震聋发聩的效果,让人弥久难忘,这就为我们教育 工作者留下了无限的创新空间。西方教育学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员从概念 中获得直接的体验。那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为概念设计体验,也就是设计 教学形式。有一次,我们需要在课堂上让学员明白一个道理:限制性信念限制着一个人 的发展。主要是讲人的固有信念系统里有很多限制性的信念,限制了人的创新和 发展。这类试图改变学员态度的课程,干巴巴说教显得非常苍白,我们怎么做呢?我们的课堂上,先引导学员做游戏。讲师提一袋土豆,再拿一捆吸管,为了 证明吸管的柔软,讲师还专门把吸管拿在手上折两下给学员看。这时候,讲师问 全班同学,谁能用这个吸管扎穿一个土豆。第一

14、次动员通常只有一两个愿意试试。 那些资历越老、年龄越大、职位越高的人越不愿意尝试。之后再动员几遍,就有 更多的人愿意尝试,最后,我们干脆每人发一个土豆和一根吸管。十分钟内,就 有不少人扎穿了,那些没有扎穿的人也坚信如果再给他点时间也一定能够扎穿。 做完这个游戏后,讲师问大家:为什么你一开始不愿意试?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 一开始都不相信自己能扎穿?请大家分析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问题,学员通常会 纷纷说,他们一开始根本不相信吸管能扎穿土豆,最后自己说出:是自己的限制 性信念限制了自己这就是教学结果。上了这门课以后,甚至有人在食堂打饭的时候,跟我打招呼说:“田校长, 我看到食堂的土豆就想起你给我们讲的课

15、了。”我成了土豆先生,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很多学员后来给我们反馈:“现在工作中我碰到不敢试的事情时,我 就会想到土豆。一想到土豆,我就充满了信心。”你看,这就是土豆的力量,形 式创新增加了课程的魅力。这门课程,如果没有这个创新,单凭讲师讲得口干舌 燥,大家早就腻味了。逻辑 逻辑如同盛内容的盘子,逻辑贯穿才能使内容要素各归各类,好内容 如同好的珠子,而逻辑则是把这些珠子穿成项链的细绳。好课程必须有好逻辑。 所有管理类的文章和课程,哪怕是大师的作品,要是把它逻辑解构了,随便抽出 其中两三百字来看,都像尝试一样没什么特别,但是,一旦这些内容通过某种或 几种逻辑组合在一起,就会给学员带来不一般的感

16、受和感悟。逻辑就像一门课程 的基因一样,是精品课程的精髓。IBM的“BLM”课程编者注:BLM,即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中文名称为“业务领导力模型”。BLM课程是IBM根据这一 模型开发的一门核心培训课程,帮助管理层完成战略制定、调整及执行跟踪。 编者注:MOT,即Moment of Truth,中文为“关键时刻”。MOT课程是郭士纳在担任IBM公司CEO期间开发的一门全员营销、客户服务和大客户销售课程。就是用逻辑的力量把从战略到执行的八个环节整合在 一起,如果不是强有力的逻辑贯穿,恐怕每个环节都是极其普通的常识。“ MOT” *更是课中之王,我称其逻辑为莲藕解构,五个不同的情节好比莲藕的五节,每 个节横切一刀,内部都有四个眼:探索、提议、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