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护理方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5649343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痈护理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肠痈护理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肠痈护理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肠痈护理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肠痈护理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肠痈护理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痈护理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二、常见症状 / 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70-80%的急性阑

2、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

3、、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用芒硝500 克装入布袋后外敷。大蒜糊剂外敷,每日 2-3 次。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 次。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腹胀精品文库加大肠腧、次髎。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 小时,每个 15 分钟强

4、刺激 1 次,每日 2 次。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9、中药灌肠: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 150-200ml, 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 30 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10、气滞血瘀证宜进流质半流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宜。可食具有清热活血作用的稀粥类药膳;瘀滞化热证可进清淡、高热量、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热毒炽盛证暂禁食。9、遵医嘱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及脓肿的消退。10、做好术前准备,解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感。(二)、恶心、呕吐1、早期呕吐多为

5、反射性,常发生在腹痛的高发期,程度不重;晚期呕吐与腹膜炎有关,症状加重。2、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3、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4、协助病人去适宜体位,清醒且为一般呕吐者,可协助坐起,并轻拍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如为重症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5、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性刺激。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减轻或控制症状。6、遵医嘱补液治疗,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7、做好情志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8、针刺或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三)、便秘、腹泻1、部

6、分病人有便秘或腹泻症状,腹痛早期排便次数增多,可能是肠蠕动增强的结果。盆腔位阑尾炎时,炎症刺激直肠和膀胱,引起排便里急后重。2、观察大便的次数,大便性质、量、色和气味。3、注意饮食卫生,能进食者以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的全流或半流质为主,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欢迎下载2精品文库4、加强肛周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四)、腹胀1、并发腹膜炎、肠麻痹时可出现腹胀。应观察腹胀的程度。2、术后腹胀可按摩或艾灸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等穴。也可行中药熏蒸,促进排气。3、鼓励病人适当活动,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术后病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五)、发热1. 早期体温正常或稍高,炎症加重时可有发热,体温多在37.5

7、 -39 , 。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或腹膜炎时可出现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 或以上。2、遵医嘱定时监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3. 遵医嘱采用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4. 遵医嘱取合谷、曲池或尺泽放血。5. 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 中药内服治疗1、气滞血瘀证治法:清热理气,活血逐瘀。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2、瘀滞化热证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活血。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3、热毒炽盛证治疗:清热解毒,理气驱瘀。方药: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和黄连解毒汤加

8、减。以上证型属于临床常见证型,如出现其他证型或兼见证型,可根据临床具体辨证情况选方用药。(二)外治法1、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欢迎下载3精品文库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 2-3 天抽脓1 次),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外敷。2、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或尺泽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 小时,每隔 15 分钟强刺激 1

9、 次,每日 2 次。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3、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 150-200ml, 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 15cm以上,药液 30 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三)特色疗法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1、术后辅以中药辨证论治治法: 以通腑泄热,利湿解毒为法。方药:

10、承气汤加减。未排气可以灌肠使用。 术后待有肛门排气后, 允许进食即可每日一剂, 连用 3 日至 5 日。2、穿孔或者粘连者,应该防止术后粘连和肠梗阻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饭后 30 分钟后口服3、其他治疗方法点穴治疗:内关列缺合谷 足三里委中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气和减少肠道粘连。手法 :选取穴位,以拇指点揉穴位,每个穴位30 次。四、健康指导1、避免饮食不洁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排便习惯。驱除肠道内寄生虫,预防肠道欢迎下载4精品文库感染。2、初期、酿脓期肠痈(急性单纯性、轻度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可根据食欲情况给予清淡软食或半流食,并发腹膜炎

11、者应根据病情给予流质饮食或禁食。3、除初期肠痈(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一般应卧床休息,对并发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应采取有效的半卧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以免病情反复。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嘱其出院后 3 个月后再次住院行阑尾切除术。4、本病复发率很高,为了防止复发,一般主张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后,继续坚持服用中药 7-14 天,可明显降低复发率。5、若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及时就诊。五、护理难点1、难点分析 :我科收治的阑尾炎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很多患者对口服中药治疗依存性差,因中药口味苦,服药时间不确定,且部分病人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存在有

12、疑虑。2、应对措施:加强中药辨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对病情较重患者使用宽肠理气汤等加减,连用时间因人而异。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加强健康宣教,讲解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方法,减少疑虑。六、护理效果评价附:肠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欢迎下载5精品文库肠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文化程度:入院日期:年月日证候诊断:气滞血瘀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1.体位2.观察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腹痛3.饮食2.拔罐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较好4.情志3.针刺疗法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一般5.用药护理4.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差6.其他护理措施:5.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1.观察2.体位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恶心呕吐3. 情志2.艾灸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较好4. 用药护理3.针刺疗法 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一般5.其他护理措施: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