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宁可枝头抱香死——郑思肖《寒菊/画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64873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鉴赏:宁可枝头抱香死——郑思肖《寒菊/画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典诗词鉴赏:宁可枝头抱香死——郑思肖《寒菊/画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鉴赏:宁可枝头抱香死——郑思肖《寒菊/画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鉴赏:宁可枝头抱香死——郑思肖《寒菊/画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词鉴赏: 宁可枝头抱香死郑思肖 寒菊画菊寒菊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 :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2、疏篱:稀疏的篱笆。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5、何曾:哪曾、不曾。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写作背景: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 南宋灭亡以后,隐居在苏州庙里, 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

2、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 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 托物言志, 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

3、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 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 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 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 已成不解的情结, 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 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枝头抱香死

4、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 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当然, 陆游、 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 但三诗并立, 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 则更为深广。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赏析二:这首自题寒菊图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诗从晚香着笔:百 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 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 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 意趣无穷。这里的

5、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 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 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 云:岁华腕晚, 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后两句诗意深一层。 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 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 诗歌的重点是托物言志, 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 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掳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 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 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 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