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功能介绍和比较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564222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功能介绍和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功能介绍和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功能介绍和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功能介绍和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功能介绍和比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一、步进电机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步进电机件。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 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尼就驱动步进电机 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称为“步距角”尼的旋转是以固定的角度 步一步运行的。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 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 速的目的。二、伺服电机伺服主要靠脉冲来定位,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伺服电机接收到1个脉冲, 就会旋转1个脉冲对应的角度,从而实现位移,因为,伺服电机本身

2、具备发出脉 冲的功能,所以伺服电机每旋转一个角度,都会发出对应数量的脉冲,这样,和 伺服电机接受的脉冲形成了呼应,或者叫闭环,如此一来,系统就会知道发了多 少脉冲给伺服电机,同时又收了多少脉冲回来,这样,就能够很精确的控制电机 的转动,从而实现精确的定位,可以达到0.001mm。三、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区别区别1 :控制的方式不同步进电机是通过控制脉冲的个数控制转动角度的,一个脉冲对应一个步距 角。伺服电机是通过控制脉冲时间的长短控制转动角度的。区别3 :低频特性不同步进电机在低速时易出现低频振动现象。振动频率与负载情况和驱动器性能有关,一般认为振动频率为电机空载起跳频率的一半。这种由步进电机

3、的工作原 理所决定的低频振动现象对于机器的正常运转非常不利。当步进电机工作在低速时,一般应采用阻尼技术来克服低频振动现象,比如 在电机上加阻尼器,或驱动器上采用细分技术等。交流伺服电机运转非常平稳, 即使在低速时也不会出现振动现象。交流伺月服系统具有共振抑制功能,可涵盖机械的刚性不足,并且系统内部具 有频率解析机能(FFT),可检测出机械的共振点,便于系统调整。区别4 :矩频特性不同步进电机的输出力矩随转速升高而下降,且在较高转速时会急剧下降,所以 其最高工作转速一般在300600r/min。交流伺服电机为恒力矩输出,即在其额定转速(一般为2000或3000r/min )以内,都能输出额定转矩

4、,在额定转速以上为恒功率输出。区别5 :过载能力不同步进电机一般不具有过载能力。交流伺服电机具有较强的过载能力。以松下交流伺月服系统为例,它具有速 度过载和转矩过载能力。其最大转矩为额转矩的3倍,可用于克服惯性负载在 启动瞬间的惯性力矩。(步进电机因为没有这种过载能力,在选型时为了克服这种惯性力矩,往往 需要选取较大转矩的电机,而机器在正常工作期间又不需要那么大的转矩,便 出现了力矩浪费的现象)区别6 :速度响应性能不同步进电机从静止加速到工作转速(一般为每分钟几百转)需要400ms。交流伺月服系统的加速性能较好,以松下MSMA400W交流伺服电机为例,从静止加速到其额定转速3000 r/mi

5、n。仅需几ms,可用于要求快速启 停的控制场合。综上所述,两者最大的区别,我认为伺服电机是闭关系统,便于自动化控制, 步进电机是开环系统,动作不可控。同时伺服电机在许多性能方面都优于步进电 机。但同样伺服电机的价格也比步进电机贵很多。因此在一些要求不高的场合也 经常用步进电机来做执行电动机。所以,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控 制要求、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选用适当的控制电机。四,电机选择1、看要求的工作速度,如果速度低于300转/分,可以考虑步进电机,如 果高于这个速度,基本以伺服电机为主。2、看对运转平稳性有什么要求,步进电机是非连续工作,有震动及噪声问 题,伺服没有。3、看对控制精度有什么要求,步进电机一般是开环系统,所有精度都是通 过计算得出来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步进电机有丢步问题,细分后有理论与实际 脱离问题。伺服可以作成全闭环,反映的位置是真实的。4、看工作有没有瞬间过载情况,步进电机没有过载能力。伺服有过载能力。以上都满足后再看要求的扭矩及安装空间,确认电机体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