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5640796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文作者翻译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文作者翻译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文作者翻译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文作者翻译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文作者翻译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文作者翻译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文作者翻译赏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文作者翻译赏析译文 青山能遮住人们的望眼, 但毕竟遮不住江水, 它势不可挡地向 东流去- 抗金恢复志不移。 出典南宋辛弃疾菩萨蛮 注: 1、 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gu) 2、注释(1)。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 里指赣江。 (2)。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3)。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 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4)。愁余:我正发愁。 (5)。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

2、, 也借此指恢复中 原之事行不得。 3 、译文: 郁孤台下滔滔江水中,曾经有过多少的 眼泪。朝西北遥望京城, 可惜无数山遮挡了视线。 青山又怎能遮挡, 浩浩江水终将会东流。黄昏我正在发愁时,听见鹧鸪在深山中哀啼。 4、辛弃疾生平事迹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淳熙二年 (公元 1175 年),江西茶商赖文政拥兵造反,声势浩大,朝廷屡战屡 败,情急之下,宋孝宗任命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 辛弃疾慷慨赴任, 充分施展军事才华,周密部署,围追堵截,成功地捕获赖文政,平定 了茶商叛乱。辛弃疾还对茶商造反的原因作了调查研究,写下论盗 贼札子的折子上奏皇上。在奏折中,辛弃疾说民为国之本,民之为 盗,是

3、贪官污吏逼迫的结果,因此皇上应该讲求弥盗之术。 虽然在 江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就, 但辛弃疾志不在此, 他的理想是挥戈北 上、重整山河。因此,他的词遍布愁云忧雨,流淌着悲情孤愤。 江 西造口有座郁孤台,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江西,残杀百姓无数,隆 裕太后怀抱太子仓皇南逃,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一路追 杀掠夺,不知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孤独、失意的辛弃疾登上郁孤台, 追往事,叹今昔,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寄托了对深受金 兵蹂躏的百姓的同情和抗金杀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郁孤台下 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

4、鸪。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淡淡的文字,浓浓的情结, 浸透着爱国志士的热泪。群山遮挡着北望 故都的视线,投降派阻碍着收复失地的大业。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流去” ,是对未来的信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是对现实的 失望。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 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 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 另外,在贺新郎、 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 、“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 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 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 壮志无处可用, 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他擅长的怀古 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

5、被激发的 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 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 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5 、“郁孤台下清江 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 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 尤其郁(郁) 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 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 “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 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故又纵笔写出:“中

6、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 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 愤金兵之猖狂, 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 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 隆佑。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 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佑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 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 人因回想隆佑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 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 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

7、高远。然而,可 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 望不见也, 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 味,顿挫极有力。 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极是。 “青 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 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 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 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宋四家词选云: “借水 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 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 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

8、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 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 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 当并指投降派。 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江 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 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 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 人:“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 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 “行不得也哥哥” . 禽经张华 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 ”白居易山鹧鸪:“啼 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鹧鸪声声,其呼唤

9、词人莫忘 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 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指实。 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 而此 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一 结悲凉无已。 6 、梁启超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 ” (艺蘅馆词选)此词发抒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 对靖康 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 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 竟 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 词中运用比兴手法, 以眼前景道心 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 无数山, 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 而一并托诸眼前 景写出。显有

10、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 怀襟抱亦可领会。 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 运用比兴寄托又未 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 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 全词一片神行 又潜气内转, 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 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 白同调词相媲美。 7 、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作于他担任江西 提点刑狱时。公元 1129 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 受极大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 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郁 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 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

11、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 联系在一起, 以水写泪, 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 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到浩 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 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 线。长安,本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 “望”这一 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 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 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下半阕就 由“无数山”写到“青山” . “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 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

12、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含 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这是大势所趋; 其次, 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 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 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 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统治者不思进取, 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 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这时词人把自己 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 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 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

13、饶有诗意。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 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 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 但却 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唐圭璋曰:“此首书江西造口壁, 不假雕脍,自抒悲愤。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直情郁 勃,而又有气魄足畅发其情。起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下片, 将山水打成成一片,慨叹不尽。末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唐宋词简释) 9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 怨山”, 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 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

14、移地 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 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 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 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 “江 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 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 慨与愁苦之情。忠愤T自信T悲愤,一波三折。10、词之言长,是指词更多注重于在时空的连续性上的描述。 在词中, 常常是遵循着一 定的时空规则来推进的,已经对于时空的演进路径、变化规则、推进 节奏等都作了规范和限

15、制。 当读者进入这一阅读程序之后, 就会循此 而前进,引出更多的联想和认识。因此,常有言长而意更长之作。王国维所推崇的李后主、 辛弃疾等人的作品, 即是如此。 如辛弃疾 菩 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 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在江西 向西北遥望长安,有无数青山阻隔;而清江之水却东流入海。空间上 的阻隔,和空间反方向的延展,时间的不息流逝,这样的时空运行格 局,使词中所表现的情绪就是十分低沉和迷茫痛苦的。所以,当在傍 晚听到鹧鸪声时, 就会引起人们无限的惆怅和余想。 词中所给与人的 时空运行惯性,正是词意言长的原因。 11 、“青

16、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去”, 可以说是一种胸怀,是对人生的一种清醒认识。人就是要正确 看待自己,正确确定位置,顺应人生规律,走好人生的旅途。不要不 知轻重,不知进退,不知好歹,不知死活。所以说,这是一层天机。 执迷不悟的人是参不透的, 被权、钱、色迷住心窍的人更加参不透的。 1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形容有些事不能人为的改变或者不 可能随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长河 浩浩荡荡,没有什么东西会真正永远。 13 、辛弃疾的菩萨菩,倾 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 也深切体 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 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 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 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 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 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 也看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