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63998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花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桂花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桂花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桂花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桂花雨》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桂花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花雨》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花雨教学设计张溪镇白联小学 周君红教材分析桂花雨是一篇构思大气、意蕴丰富、语言质朴的回忆性借物抒情散文。作者并未像一般的回忆性文章那样,按“现实回忆现实”的思路来结构文章,而是以“身在台湾而心在儿时故乡”的时空交错技巧来叙事抒情。整篇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完全融入了对故乡、对桂花的深情怀念中。字里行间,桂花香气弥漫,故乡如影随形,“真叫我魂牵梦萦”。作者借桂花来抒发的感情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元的:有对桂花本身质朴无华、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有对家乡人和年丰、四邻友好生活的热爱;有对父母的尊敬、赞美和热爱;有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眷恋和热爱等。这么丰富多元的情感不是零散的,而是集中的。集中地体现在

2、作者对桂花的思念和热爱上,体现在作者童年摇桂花,桂花飘落如雨的精彩描写上,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的语言质朴淡雅,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3、情感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

3、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教学过程: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出示诗歌)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小结:诗人漂泊他乡

4、,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 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结合所学课文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反馈交流:“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于是,我

5、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 “不开

6、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了四层内容:桂花开放,母亲担心台风刮来。桂花盛开,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

7、爱恋。)“我”帮母亲摇桂花的情景。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

8、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摇落的桂花有的可加在茶叶中泡茶,有的可用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一部分中,“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较,再一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

9、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自由发言)交流体会: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

10、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一篇好文章, 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四、感情读文,深化情感五、句式练习,加深体会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扩散思维,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附板书设计: 怀念童年 介绍故乡的桂花 桂花雨 回忆“摇花乐”的情景 思念故乡 再忆童年往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