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中四个梦境的分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563622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罪与罚》中四个梦境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罪与罚》中四个梦境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罪与罚》中四个梦境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罪与罚》中四个梦境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罪与罚》中四个梦境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罪与罚》中四个梦境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罪与罚》中四个梦境的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梦中的四个“我”多重人格的激烈冲突摘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心理分析大师。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激烈的内心冲 突来表现人物的挣扎和痛苦。本文认为,在罪与罚一书的第一个梦境杀马之梦里出 现的四个主要角色:米科尔卡、驽马、孩子(年幼的拉斯科尔尼科夫)、父亲,分别代表了 拉斯科尔尼科夫分裂出的四重人格。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通过这个梦境来暗示拉斯科尔 尼科夫内心的矛盾,从而揭示主人公内心深处激烈的思想斗争。关键词:罪与罚、梦境、拉斯科尔尼科夫;前言:梦是文学创作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论是在东方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 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有关于梦境的描写都是层出不穷的。在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 红楼

2、梦一书中,大大小小的梦境描写多达三十多处,而且每一处梦境都有着 深刻的寓意;在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更是用奇特的梦境、幻觉 与感应,为小说简爱增添了吸引人的魅力。还有莎士比亚的剧作仲夏夜 之梦哈姆莱特,拜伦的长诗唐璜歌德的浮士德,列夫托尔斯泰 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中,都描写了绚丽多彩的梦境,这些梦境驰骋 想象,构思奇特,充满哲理。不过,这些作品中的梦境描写多数都不尽真实详细, 或是真实详细但缺少梦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即不能通过梦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情 绪和心理,梦境一般是作为作品情节的预示而设置的,并带有一定的非自然因素 和神秘主义倾向。然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部小说中,梦境

3、要显 得真实得多。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人真实愿望的反映”,主人公拉斯科 尔尼科夫的梦境可以说是主人公经历过的事件在脑中扭曲的、抽象的反映。尤其 是主人公的第一个梦境,除了真实的环境描写外,还夹杂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同 时运用了复杂象征的手法,这一切使得历来在文学作品中充当情节预示作用的梦 境蕴含了极其复杂的含义。一、驽马“庸人的我”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梦见在一个假日的傍晚,年幼的他和父亲去教堂参 拜。在他们经过一家酒馆时,二人亲眼目睹了一匹年迈的老马被毒打至死的全过 程。毫无疑问,“老马”这一形象并不是作者在主人公的梦里平白捏造的,是有 着它独特的象征意义的,是作者辅助阐释拉斯科尔尼科夫

4、心理发展变化的工具。 有一些学者认为,“老马”这一形象是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 化身。首先,从外表上来说,老马又矮又瘦、黄毛黑鬃,“与以往的漂亮的高头 大马不同”。这样病弱不堪的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文中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外 貌(具体参见罪与罚第一部)。从后文的情节发展来看,阿廖娜伊凡诺夫 娜被杀的方式与梦中老马被杀害的方式一致。因此可以推断出,如果把拉斯科尔 尼科夫梦境中的形象与他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对位,那么,就可得出“老马=阿廖 娜伊凡诺夫娜”这一结论。这一点看起来是简单的毋庸置疑的,可是如果深入 分析原文,就会发现文中的描述与这一观点有矛盾之处。罪与罚的第一部中这样描写伊凡诺夫娜的

5、外貌:她“又矮又瘦”,有一 双“目光锐利、神情凶狠的小眼睛”,“鼻子又尖又小”“眼睛里闪烁着不信任”。 1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这是阴险奸诈之人的典型相貌,就像京剧脸谱中白色代 表奸诈的性格一样。而老马的外貌则是“又矮又瘦”、“黄毛黑鬃”、“几乎迈不开 步”、“眼神黯淡无光”, 2一眼望上去已经是衰弱至极。老马的外貌形象与伊凡 诺夫娜实在是不相符。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梦里,老马是无罪 的个体。它年老体弱,拉着一辆超载的马车,任人鞭打,稍有反抗便会招来更猛 烈的报复,最后在拼劲全力的情况下还是被主人虐打致死。它的死亡没有缘由, 也不是因为它的罪过,而且梦中七岁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不断地质问

6、着父亲杀死老 马的理由,并流泪亲吻着死去的老马的面颊。这一系列描写都表现出主人公拉斯 科尔尼科夫对老马是怀着无限的同情之心的。相反的,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却是 一个引起拉斯科尔尼科夫绝对的厌恶的人物。她唯利是图,尖酸狠毒。拉斯科尔 尼科夫曾经听到过学生和军人评价她是“无足轻重的”、“吸人血”的“虱子”, 谁如果杀死她并用她的金钱去救济更有生存价值的人们,谁就会成为“人类的恩 人”,做人类“为所欲为的统治者”。拉斯科尔尼科夫是赞同这一观点的。这样把 二者相互比较,老马的形象与伊凡诺夫娜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在陀思妥 耶夫斯基设定的这一个梦境中,老马的形象究竟象征了什么呢?要探究主人公梦中的形象,

7、就要从主人公本人入手。罪与罚的作者陀思 妥耶夫斯基是“艺术的二元论者”(格罗斯曼)。他笔下的人物多展现出一种内心 的冲突矛盾到达白热化状态的性格。从 1846 年发表的双重人格中的戈里亚 德金开始,无论是白痴中的伊波利特,还是群魔中的斯塔夫洛金、卡 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和伊凡卡拉马佐夫,都有着这种矛 盾着的双重性格。罪与罚是陀斯托耶夫斯基在双重人格发表之后的又一 部重要作品,其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是陀氏创作的一系列人格分裂的主人公的 一个典型。“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名字在俄语里本身就是“分裂”意思。拉斯 科尔尼科夫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出现自相矛盾的想法。他的前一秒钟的思想就是 后一

8、秒被拷问的对象,这使得他分裂出了“多重人格”,在梦中,作者有可能故 意安排他的多重人格以独立的形态一齐呈现出来,更鲜明地展现主人公内心的挣 扎和思想的对抗。至此,一个大胆的设想便可以提出:这个在拉斯科尔尼科夫梦 境中出现的“老马”,会不会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另一重人格的外化呢?这种想法并不是单纯的“天马行空”的设想,它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可 以在原文中找到一些依据。作品中第一次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时,提到他的外貌 是“绰腴适中”、“体格匀称”一个本应拥有一副标准的英俊外表的有才华的 少年,却因“被贫穷给压垮了”而“患了多疑症”,经常“离群索居”,甚至“害 怕见到任何人”。现实强加给他的生活压力已经

9、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精神。他多疑、 怕人、自言自语等一系列特点使我们确信,作者为我们塑造的是一位在生活的重 压下,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的人物。经济的上拮据,精神上的压力,完全摧毁 了他的健康(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推断他在做这 个梦的时候身体状况相当糟糕。拉斯科尔尼科夫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是 十分关注的。为了顺利实施他的“计划”,他总是十分在意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 节,因此我们可以相信他已经注意到了自己的病态。在他的内心世界里,自己的 形象并不是一匹高头大马,瘦弱的母马的形象可能是更符合他对自己的认知。在 整个梦中,最顺从的形象莫过于这匹母马,在生活中,拉斯科尔尼科夫也

10、是承受 着生活带给他的苦难,并在这种苦难中慢慢地学会了平静和冷漠。他的心境从“每 次经过房东的门前都会有某种痛苦和胆怯的感觉”逐渐过渡到“从某一时刻 起他根本不怕房东,无论房东怎么收拾他,他都不在乎。”他“像猫似的从 楼梯上悄悄下去,不让任何人看见”,这种消极的对待逆境的态度在拉斯科尔尼 科夫身上经常见到,即使是在街上被马夫抽了一鞭子,他也没有什么抱怨和不满, 连言语上的发泄都不存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性格不像索尼娅和利扎韦塔那般负 于牺牲,他的逆来顺受来自于他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他对现实的无动于衷,就像 驽马在反抗无效的前提下不得不继续拉一辆它根本不可能拉动的大车。二、米科尔卡“超人的我”除了有

11、着老马一般的忍耐和默然,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有着“超人”思想 的进步青年。他仔细观察了当时的俄国社会,并且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 思索。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这可以在他发表在刊物上的犯罪论一文的观点 中看出),他把这种思想进而总结为“人按照天性的法则,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低级的人,他们是一种仅为繁殖同类的材料;而另一种则是这样一种人, 具有天禀和才华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里能发表新的见解”。“第一类人就是一种材 料,他们大抵都是天生保守、循规蹈矩、活着就必须听命于人第二类人呢? 他们都犯法,都破坏 或者是有想破坏的冲动他们绝大多数希望着美好的未来,并因此来破坏现状为着这可能实现的希望,他甚

12、至认为有必要踏过尸 体和血。”3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第一类人永远是现代的主人,保持着这个世界, 第二类人的作用是推动着世界的向前,引导他走向目标。在他的眼中,“超人” 生来就是“命运的主宰者”。他们必须要打破常规,反对现存制度,背离现存的 一切道德标准,必要时还要犯罪、使用暴力手段,使得世界走向合理的方向。这 样的人受到同时代的非议,却能赢得后世的赞誉。拉斯科尔尼科夫一直在幻想自 己正是这种“超人”。正是这种“超人”思想,使得他在酒馆听到一位根本不认 识的学生和青年军官的戏言后,就把自己刚刚在头脑中形成的幻想当做是冥冥之 中上天指引给他的使命。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哲学”并不是单纯的自我膨胀,

13、他的出发点是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的理论中,“超人”践踏他人权利的动 机是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后世给予超人的荣誉也是要依据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而定。因此,我们可以把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的人格定义为“破坏者”和 “拯救者”。这种人格在梦中是以赶车人米科尔卡的形象出现的。首先,米科尔卡在拉斯 科尔尼科夫的梦中是一个热心的人,他可以把自己的枣红马借给马特维,自己用 一匹又瘦又小的农家驽马拉着简陋的运货用的板车;运送那些喝的醉醺醺的形形 色色的人并不是他的责任,但是他却非常热切地渴望能为大众服务,送大家回家。 在米科尔卡开始动手打老马之前,仅“上车!”这个词他就几经喊了七次。米科 尔卡对驽马的憎

14、恶并不完全是非理性的。他在殴打驽马过程中怒吼着解释了他憎 恶的来源。“这匹母马,兄弟们,尽让我糟心,把它打死才好哩,白吃粮食!”这 是米科尔卡对驽马的评价。在女仆娜斯塔西亚眼中,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是白吃粮 食的人。“尽躺着,像一条面袋,看不出有什么本事”,她责问拉斯科尔尼科夫为 什么什么也不干。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对自己的质问呢?拉斯科 尔尼科夫是母亲和妹妹的最爱,没有经济来源,靠母亲和妹妹杜妮娅的接济度日。 由于他的缘故,杜妮娅不得不在斯维德里加伊洛夫担任家庭教师,并因此受到了 侮辱。当他在母亲的来信中得知这一切的时候,他对颓废无能的自己深恶痛绝, 他认定杜妮娅为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

15、而放弃了自己的婚姻幸福,痛苦的脸都“整 个被痉挛扭曲了”安德烈纪德曾说:“我们从许多俄罗斯作家那里都可以找到 这种信仰俄罗斯人天生就背负着一种使命。这种信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 下表现为一种积极而痛苦的信念。 ”4梦中米科尔卡对病弱的、无用的驽马的痛 恨,就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对无力拯救他人的自己的痛恨,是拉斯科尔尼科夫认识 到自己的“使命”和现实的差距之后必然产生的痛苦。在这个梦境中,作为拉斯科尔尼科夫“超人”的人格代言人的米科尔卡除了 一直要求在酒馆前的众人上车以外,还一直在重复另一句话,那就是“这是我的 马!”。在米科尔卡杀死驽马之前就高喊这句话。驽马被杀死以后还在强调这一点, 这样反复强调

16、马的归属,仿佛就是就在高喊“马是我”了。一边叫嚣着“马就是 我”,一边杀死驽马,这是对懦弱的“庸人的自我”的宣战。象征着“庸人我” 的驽马被象征“超人我”的米科尔卡杀死,是暗示着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中, “庸人”的人格和“超人”的人格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冲突,在这次斗争中,“超 人”战胜了“庸人”,成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主导人格,在潜意识中,他已经 决定遵从“超人人格”的支配,实施策划已久的计划。真正的谋杀发生后,拉斯 科尔尼科夫自己都忍不住惊呼:“我杀的是她吗!?我杀死的是我自己!”三、年幼的拉斯科尔尼科夫“笃信宗教的我”罪与罚的整个故事都是在非常压抑的环境中展开的。圣彼得堡的住处、 干草广场、伊凡诺夫娜的住所、警察局、马美拉多夫的家、审判所和额尔齐斯河 上的鄂木斯克,全部被昏黄的色彩笼罩着。这种暗黄在俄国的传统观念中是给人 压抑的颜色。主人公的梦境也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