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姓的来源介绍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5619050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姓的来源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华姓的来源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华姓的来源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华姓的来源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华姓的来源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姓的来源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姓的来源介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姓的来源介绍华氏是汉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8位。以下是为 你精心整理的华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有源出于子姓、女以姓、姬姓、嬴姓等说法,华父督为得姓始祖。 先秦时期,华姓活动于河南一带。当代华姓的人口大约有67万,大 约占全国人口的0.053%,排在全国第一百八十位江苏、吉林、陕西、 河南、浙江这五个城市的华姓人数大约占华姓总人口的54%。国形 成以东方江浙、东北吉林、西北陕西、中原河南、南方广东为中心的 五个华姓分布区。华姓源出1、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 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 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孙

2、督,字华父,相宋 公,因自立为华氏,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 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 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商纣庶兄微子启以奉汤祀 的。商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商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 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 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 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2、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 氐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 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 立。所

3、以华氏无论是姒姓的一支,还是子姓的一支,统统都是颛顼的 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据考证, 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 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 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日华 氏”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 氏。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 称国以杀何?称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 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郑世子华,就是郑文

4、公捷的 二儿子太子华,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 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小白、宋桓公御、卫文公毁、许男爵、曹 昭公班、陈世子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 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在郑世 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4、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 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 华氏。5、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 为氏。6、源于回族,出自明

5、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 汉化为氏。7、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 为氏。8、源于锡伯族,出自清朝时期锡伯族华西哈里部,属于以部落 名称汉化为氏。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中记载,锡伯族华西 哈里氏,亦称瑚锡哈里氏,后有黑龙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龙江宁安)。锡伯族、满族华 西哈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得姓始祖华督,一作华父督,有说其字为华父,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 孙。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 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 后华

6、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华姓繁衍播迁古宋国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讲华姓源起于此 应无疑义。自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 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日:“世本云,督生 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 ”这一支乃华督之嫡 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 多华姓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姓发展之高峰期。前五二二年,华姓 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 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 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

7、秋 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 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 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汉初,华寄、华毋害追 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 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 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姓大族。 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姓相 融合,后来昌盛为华姓武陵郡望。三国两晋时期,华姓发展达到高峰, 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 可谓光照史册。永嘉之乱中,

8、华姓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 安徽等省。历南北朝至隋唐,华姓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 有一支华姓入迁福建。宋元两代,华姓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 明初,山西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 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历明清两代,华姓广布于台湾以及西 南、西北、东北各地。如今,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 吉林、江苏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华姓约占全国汉族华姓人口的 百分之六十二。华姓家族文化郡望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 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 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

9、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 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 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 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 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 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 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 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 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 州刺史部。东汉光

10、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 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 戌,公元134 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 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 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 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 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 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 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 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 “常德”之 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

11、65 年),鼎州升为常德府。 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 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 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 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 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 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 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 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 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

12、 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 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 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 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 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 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 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 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 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 区,地区驻常德市,

13、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 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 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 号), 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 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 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 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 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 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 德市。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

14、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 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 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 东省陵县。沛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 祖刘邦将家乡泗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 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 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 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 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

15、 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 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堂号武陵堂:以望立堂。平原堂:以望立堂。沛国堂:以望立堂。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记载:华氏“原姓宋,实 微子(商朝末君纣王的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商丘以东 至江苏铜山以西一带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氏。华、 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宗族特征华姓名人众多,群星闪烁,自得姓以来,世代显达,两晋以前北 方名人众多,南北朝以后南方华姓显贵,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录 有华姓名人八十七位,数量之多比起排名一百位以前的姓氏来讲,丝 毫不见逊色。2、华姓在宋人

16、编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 从一个偏面反映了华姓在宋代时的显达。名人精粹。华姓家族名人华佗: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 内、妇、儿、针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为世界医学史上最 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华峤:华歆孙,华表子,西晋史学家。官至侍中。因不满东观 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记东汉一代史事,文质事核,有 司马迁、班固之风,如今已散佚。华恒: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 颖川令。西晋亡,南渡。领国子祭酒,封苑陵县侯,官至左光禄大夫、 开府,身后无余财。华温琪:宋州下邑(今河南夏邑)人,五代梁唐间将领。少从黄巢 起义,巢败后,仕后梁,官至齐、晋二州节度使。入后唐后,官至镇 国军节度使,后以太子太保致仕,以固守称胜。华镇: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官吏。神宗进士,官至朝奉大 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 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