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交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01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561378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交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01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兰交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01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兰交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01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兰交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01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兰交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01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兰交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01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交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01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第二节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本章重点 1.地球大气的热分层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2.地球上的水量分布. 3.人类的生产活动给水圈带来的影响. 4.地面土壤仅几十厘米厚.5.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重0.2%,作物生长受阻.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环境科学所研窕的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例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

2、的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这些要素和圈层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有人认为这些社会要素组成了另一圈层-智能圈或人类圈(noosphere)o二.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O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

3、地;甚至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近年来,科学研究的进展,使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反因为果,认为不是地球上“优越”的环境条件创造了生命,而是生命活动创造了今天地球的环境。这种观点被称为盖娅(Gaia)假说或盖娅理论。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则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将会散失。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地球各全层的发育地球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

4、化。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氢气、甲烷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我们今天看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 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 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尽管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早期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取得能量,并在生命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逐渐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 到大约20亿年前,出现了更为进化的细菌和蓝藻等生物。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命过

5、程一光合作用,大气圈中首次出现了氧气。此后,生物进化过程加速。12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真核细胞。5亿年前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以前,在温暖湿润的河口地带,一种叫做顶囊圆的植物开始登陆。哺乳类动物出现在2亿年前。 今天,大约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物界,构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 从地球个圈层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看到生物的能动作用。可以亳不夸张的说,地球今天的面貌是生物创造的。爱护和保护生物圈,就是爱护和保护地球的现在和未来第二节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一.人类与大气圈 二.人类与水圈.人类与土壤圈 四.人类与岩石圈 五.人类与生物圈一.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

6、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一)大气圈的结构地表以上大气的浓度随着高度逐渐减少。因此,大气圈的上限难以精确确定。按照其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均质层和非均质层(或称同质层和非同质层根据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大气圈又可以分为光化层和离子层。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大气圈分层方法是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特征,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二)地球大气的精细平衡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种非常特殊。组成地球大气的多种成分可分为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前者包括氮、氧、甲烷、氢、急等,这些气体之间的

7、比例是稳定的。大气的不稳定组分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汽等。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大气圈中另一种敏感的微量组分是甲烷,俗称沼气。目前,其浓度低于百万分之二。如果浓度过高,在现有的氧浓度下就会因闪电而燃烧。并且,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300多倍。总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

8、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二.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水的优异的自然性质决定了它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意义: (1)水是无色透明的,它允许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紫外线部分可以透过,使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能够到达水面以下的一定的深度,而对生物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则被阻挡在外。 (2)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并且,

9、除液氨外,水的比热是所有的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为4l8J(g*P).(3)水在4。C时的密度最大,这一特性在 控制水体温度分布和垂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4)冰的密度比水小,这一特性对水下生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气温降低时水面结成的冰会沉入水底,给水下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近代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给水圈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 (1)兴建大型水库; (2)大量开采地下水; (3)小河流渠道化; (4)湖泊的泯灭。.人类与土壤圈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由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漏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

10、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地球半径约为640O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比重0.2%时,作物生长受阻,这种土壤称为盐渍化土。灌溉水把渠道和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出来,随着盐分的蒸发,数量不等的盐分便积累在土壤表面。土壤学上把这种过程称作次生盐渍化。当土壤含盐量达到2%以上时,大多数作物无法生长,这类土壤就是盐土。 次生盐渍化影响范围广泛,而且仍有

11、发展的趋势。据估计当前世界水浇地的14%受盐渍化影响。 常常与盐渍化伴生的另一种现象是水涝,即沼泽化。传统灌溉技术,如沟灌和渠灌,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俗称水涝。四.人类与岩石圈_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众所周知,地球内部也分成儿个圈层。从地心向外,分别是固态内核、液态外核、地幔和地壳。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燃料。(一)化石燃料从人类全部历史来看,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的历史尚不足200年。历史上长期使用的燃料是薪

12、柴、木炭、作物秸秆和畜粪。进入20世纪以后,煤炭才开始占主导地位。石油更是一个后来者,从1920年起其开采量大幅度上升,开始了能源供应的“石油时代”。从1929年至1971年,世界煤炭产量增长了70%,同期石油产量增长了1000%。(二)矿物原料 人类利用矿物资源的历史不算长,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首次学会从矿石中提取金属,进入青铜时代。3000年以后,到了公元1709年,英国人达比发明了用焦炭作燃料熔炼铁,才进入近代的钢铁时代,钢铁也成了现代一切工业的基础。 总之,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

13、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五.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生物圈的发育经历了大约30亿年的历程。从30亿年前出现原始细菌开始,20亿年前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固氮生物,释放出氧气,并在约16亿年前形成了含氧气的大气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一下IO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循环。而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

14、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大自然的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和和谐。参考书 1黄润华,贾振邦.环境学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MillerGT.LivingintheEnvironment.Wadsworth.19963关伯仁主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4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5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世界资源研窕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署.世界资源报告:19941995,第6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孔嘉丰.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泗北人口,1997;1 8李建民.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研究,1996:1 9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