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练习题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5611476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练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训练题1、 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次活动设计的4个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A实验目的:证明草木灰溶液呈碱性B实验目的:检验鸡蛋壳里含碳酸根离子C实验目的: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方案一: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方案二: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实验目的: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方案一:加稀盐酸 方案二:加澄清石灰水 2实验操作是初中化学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A用水区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C用无色酚酞溶液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D用燃烧区别晴纶和羊毛纤维 3、甲、乙两同学用完全相同的过

2、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甲同学的方案是“把过氧化氢溶液逐滴滴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乙同学的方案是“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则关于甲乙两同学实验方案的评价准确的是( )A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中得到的氧气质量小于乙同学 B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中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C乙同学的实验方案中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D甲乙两同学实验方案中的实验现象完全相 4、你尝试过使用化学知识做家庭小实验吗?下列四个家庭实验方案中,实验肯定不能成功的是( )A鸡蛋放入食醋中变成软壳蛋 B白糖溶于水,说明分子的相关性质 C用纯净水、白糖、纯碱、柠檬酸制汽水 D用食盐水除去菜刀表面的铁锈 5、下列相关实验的评价准

3、确的是( )A点燃某可燃物,在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的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可燃物一定是H2或含有H2 B某混合气体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固体,且导出后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C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无沉淀生成,可能是因为盐酸太浓 D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水蒸气、氮气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干燥剂(假定每步都充分吸收),最后只剩下氮气 6、水对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某自来水厂生产的主要步骤为: 试回答:(1)以上步骤中,加入( )能够除去河水中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加入 ( )能够消毒杀

4、菌(2)生产得到的自来水与蒸馏水的主要区别是;( ),能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这个实验能够说明( ) 7、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并均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定溶液中SO42-试评价两个方案是否严密,并分别说明理由 甲同学方案:加溶液_ 白色沉淀 _ 沉淀不溶解乙同学方案:加溶液_ 无沉淀 _ 白色沉淀甲同学的方案:乙同学的方案8化学课上,老师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2和 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

5、到现象是:装置A软塑料变扁,装置B活塞向上运动(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2与NaOH反应,还是CO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能够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做个对比实验:取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充满CO2后,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盖上瓶盖振荡,比较两矿泉水瓶变瘪的水准(或者打开变瘪的矿泉水瓶盖,加入少量盐酸,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若矿泉水瓶重新鼓起来,证明是CO2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只利用A装置-矿泉水瓶实行)9、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

6、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 )A温度差 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实行探究: A现象为: B现象为: C现象为: 你认为以上设计能达到实验要求的是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

7、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 第一组同学滴加 足量的稀盐酸现象为: 第二组同学滴加 氯化钙溶液现象为 :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10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A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B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你对A、B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哪个同学的方案更合理: 若将图乙步骤()已经变色的小花从集气瓶中取出,再放到装有浓硫酸的烧杯中有空塑料板

8、上(如图),一段时间后,现象是:11、某工厂的废水只含硫酸镁和少量硫酸,课外活动小组以此作为课题,探讨如何从中回收纯净的硫酸镁固体。他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案,请你参加讨论: (1)方案一,选用镁粉为试剂。 往废水中逐次加入镁粉,当观察到 时,说明加入镁粉的量已经足够。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接下来的操作方法依次是 和 ;(2)方案二,选用氢氧化钠溶液为试剂。 向废水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当 时,停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为了得到纯净的硫酸镁溶液,接着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请简要写出操作过程) ;,得到硫酸镁固体。(3)比较两个方案,假设实验中都没有损耗,

9、那么,最后得到的硫酸镁固体的质量是否相同? ,原因是 。(4)请你继续探究,设计新的方案(使用的试剂必须是与镁粉和氢氧化钠属不同类别):你选用的一种试剂是(写化学式) ;该试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2、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问题:如何鉴定孔雀石Cu2(OH)2 CO3加热分解的产物?假设:假设孔雀石加热分解的产物是H2O、CO2和CuO。设计实验:实验:按右图进行实验,证明分解产物中有H2O和CO2 。该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 , 接 ;按此顺序连接的理由是: 实验: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孔雀石完全分解后,试管中剩余的黑色固体是CuO(用图示或文字说明均可): 。现象和结论:实验中:U形管中

10、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证明产物中有 ;证明产物中有CO2的现象是 。实验中(你设计的):因为有 现象,所以黑色固体中有铜元素;因为有 现象,所以黑色固体中有氧元素;由此可得到结论:产物中有CuO。 13将一块光亮的纯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表面变黑。对黑色物质的来源,提出你的二个预测(假设),并设计一个或几个实验来证明你预测的正确性。预测序号实验步骤和方法现象和结论预测1:可能来源于 。 预测2:可能来源于 。 实验室可以选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混有氯化氢、水蒸气)和进行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果要证明制得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11、,应把A装置与E装置连接,E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果要验证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除A装置外,还应选用上述装置中的 (填装置序号,下同)。(4)如果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从上述各装置中选择适当的装置进行连接,连接顺序是 ,其中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14课堂上同学们利用甲图装置做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时,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于是老师加了一个u形管,如乙图,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请回答:(1)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2)改用乙装置后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原因:_。(3)根据(2)中推测的原因,请你设计一个新的改进装置(可用图示或用

12、文字叙述改进要点)。15我国青海湖地区素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之说,其中捞出的碱主要是碳酸钠和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小王同学以捞出的碱作为样品,并用以下一套装置对样品进行分析,根据量筒中收集到的液体的体积(相当于二氧化碳的体积)来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已知:HCl+NaHCO3=NaCl+CO2+H2O;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很小)1)在A和B 两套装置中,哪一套装置更合理_(选填“A”或“B”)。(2)准确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的方法是_ _。(3)锥形瓶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是否有明显影响? _(填“有”或“没有”)。(4)若实验中用的盐酸是浓盐酸,则测得的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与实际值相比会_(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5)在实验过程中,对取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