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2010届高三联考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5606106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校2010届高三联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六校2010届高三联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六校2010届高三联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六校2010届高三联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六校2010届高三联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校2010届高三联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校2010届高三联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六校2010届高三联考语文能力测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第卷(阅读题 共66分)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三千年北京城的发展,演绎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文革”时期,有人提出过“水井假说”,认为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接下来,未经考证的假说被搬上银幕,以讹传讹的结果是,某些媒体、出版物甚至导游词、中学语文书也纷纷效仿

2、,把胡同说成是来自蒙语“水井”几成定论,竟然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存在。 随着对胡同研究的深入,珍藏古籍和考古成果不断被发掘,“水井假说”遭到质疑。比如“假说”认为,北京地名中有二眼井、四眼井,可能就是元代用蒙语称井为“胡同”的证据。事实上,“四眼井”指井有四个井口,在元朝以前已经存在。如杭州的四眼井、六眼井,为唐邺侯李泌所开六井之一;安徽池州市“包公井”,又称四眼井,竣于宋代包拯任池州知州时。以上城市中的四眼井均在元以前得名,这里的小巷也都不称胡同。四眼井还是宋代标准的水井形式,在建立元朝前300年已绘入清明上河图中。可见,这些地名与蒙语没有关系。说到蒙语井的读音,与汉语胡同的发音也没有任何相

3、似之处。元世祖忽必烈时,命人编撰的蒙汉对译辞书至元译语地理门里,蒙语井曰“忽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2年)所编诸蕃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辞书华夷译语中,蒙语井曰“古都黑”。无论如何,蒙语井的发音都不可能变成胡同。其实,胡同是城里的小巷,有连接畅通的意思,与城同时并存。古代巷、衖不分,都是巷字。南北朝时,衖的发音有南北之分。南方念弄,又叫里弄、弄堂、衖通。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就写有衖通,在衖通下特别注明“弄,小巷之意”。衖的北音读虹,西汉毛苌诗传: 虹,胡洞切。南北朝以后,衖增加小巷的别称,南音小巷称弄、北音小巷称胡洞,各占我国南北地域 ,互不相扰。顺便说一句,金朝时胡同写作“胡洞”;

4、明朝把加了行的“彳胡亍 彳同亍 ”正式定为街巷通名;清末简写为“胡同”。 辽金时,胡洞一词已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在金末的北曲杂剧(明人称元曲)中,还出现了由胡同派生出的形容词,如关汉卿单刀会“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王实甫歌舞丽春堂中“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等都出自元朝建立前的金中都旧城。 宣南留存的辽金胡同相对窄小,有别于北城宽大的明清胡同,显示出早期工业者按行业聚集在一起,就如韩愈师说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特征。天德三年 (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迁都燕京,派人按北宋汴京制度增广燕城,遂改名为中都。此时的汴京,由于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坊墙被拆除,已形成开放型街

5、市。所以,金中都的街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辽南京即唐幽州的旧街巷,当时坊墙在逐渐拆除中; 另一部分属扩建后形成的新街巷,从辽南京东垣即今烂漫胡同附近,向东扩建到虎坊桥以西,这一带东西向主干道明显比西部密集,故在东西向主干道两侧还分布有南北向次干道。现在要拆除的所谓大吉片,正处辽燕京的关厢、金中都城的东城墙左边,集街坊、胡同、城门、城墙和护城河于一体,对辽金民居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历史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同时历史也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发掘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护好重要的历史遗存。当我们还在遗憾“梁陈方案”已成为永远不能再回归的历史文件时,却仍在拆除着我们子孙本可以引以为傲

6、的古文化遗存。在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今天,在人民生活大大得到改善的同时,希望主管领导能多一些文物保护意识,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多投入一点财力、物力、人力用于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让辽金胡同成为留给后世的人文财富,别再让历史留下更多的遗憾。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胡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胡同与城同时并存,就是城市里的小巷,南方也叫做弄堂。B胡同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的出现已经有上千年的时间。C胡同经由金代胡洞、元朝水井、明朝“彳胡亍 彳同亍 ”演变而来。D胡同的变化显示出早期手工业者按行业聚集在一起的特点。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关于胡同可能

7、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的说法,随着对胡同的深入研究,已经表明是不可靠的。B北京的胡同都是集街坊、胡同、城门、城墙、护城河于一体,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C南北朝以后,我国南北地域的小巷各有称谓且互不相扰,北方称小巷为胡洞,南方称小巷为弄。D胡洞一词在辽金时就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了,这一点可以从元曲中找到非常有力的佐证材料。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说胡同可能是元代蒙语的汉字表音的“水井假说”以讹传讹,是因为它忽视了北京早期胡同的出现。B北京城的胡同由窄小逐渐走向宽大的发展趋势,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C辽金时期胡同对研究当时的民居生活有很

8、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有关方面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D胡同本身是历史遗存,也是文化财富,在发掘的同时更应该要保护,我们不能再给子孙留下遗憾了。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

9、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

10、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节选自苏轼叙)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奇:感到惊奇。B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克:能够。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兑现、实现。D与先主策曹操、孙权 策:驱赶。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欧阳,此四人者,

11、人杰也!”A B 故为成言书以遗宰相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始见知于欧阳公 因公以识韩、富C D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叙(序)文是写在正文前的文章,这篇叙(序)文以作者自己对范文正公的景仰为主线行文,感情深挚,读来自然而亲切。B作者写此文,一来慰藉自己平生未识“公”面之恨,二来满足“自托于门下之士之末”的夙愿,三是颂扬范文正公的功德。C作者从“见属为叙”到动笔“为之”,时隔十三年之久,“然不敢辞”,足以体现他对写这篇序文的重视和谨慎的态度。D第一段虽用大量文字写作者幼年聪颖好学,求知欲强,但实际上是写范文正在社

12、会上的影响及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2)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题 画李 唐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注李唐,宋代画家,他初到杭州时,靠卖画糊口,但当时之人多崇尚艳丽的花鸟画,无人赏识他的画。燕脂,即胭脂,画画的红色颜料。8“云里烟村雨里滩”这幅画面描绘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9诗的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13、)(5分) (1)见贤思齐焉,_。 (论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 (荀子劝学)(3)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5)弟子不必不如师,_。 (韩愈师说)(6)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7)楚天千里清秋,_。 (辛弃疾水龙吟)(8)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山乡的五月金 光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

14、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