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560424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瓶颈:话题是学生们日常接触的但总是提笔难,笔者从四个方面入手来论述,首先,要从最基本的课本入手去挖掘写作的素材;第二,把平日的“智慧火花”积累起来;第三,教会学生把材料分门别类。第四,从日常观察中积累。【关键词】瓶颈,累积,熟知,挖掘,积累,分门别类,呼之欲出元末明初时的陶宗仪,曾经成就了一个“积叶成书”的佳话。他进士落榜后,常利用田间劳作休息时间,坐在田埂边上看书。看一阵书,就放下书本,走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信手扯下树叶,在上面尽情地写着。待到片片树叶上写满了字的时候,他把它们小心翼翼放

2、在大树下晾着,然后将它们存贮在瓦罐中。贮满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后的大树根下。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写书,不断积累。十几年间,竟然积满了数十瓦罐。到了晚年,他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树叶记载的资料,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在积累中,他的文学之花绽放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瓶颈:明明这个话题是学生们日常接触的,为何却总是提笔难,并且寥寥数语就了结,显得内容空洞。我们读学生的习作味同嚼蜡,而学生也怕写作文,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是苦差使,对写作持消极态度,甚至厌恶作文,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产生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巧妇无米难以成炊。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

3、学生们平时的积累少了,没有认真的去累积平日的材料,所以到了真正需要这些素材的时候,就变得困难了起来。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去积累写作材料呢?首先,要从最基本的课本入手,从学生熟知的内容里面去挖掘写作的素材。课堂是学生习作的主阵地。目前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动作,而生活的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教材,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

4、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所以课堂是学生习作的主阵地。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学生的很多知识都是得法于课内,学生素养的形成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课内。每一篇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名篇名段,都是教会学生写作的范文,课文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觉得某个地方写得好,不论是句还是段,都可以摘抄,做笔记,去模仿,以后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也算是“拿来”的点睛之笔了。第二,把平日的“智慧火花”积累

5、起来。“锦囊出珍品”的故事说的是唐朝“鬼才”诗人李贺,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一天下来回到家中,将锦囊中积累的纸条拿出,在灯下选择整理,将有用的纸条再存入另一个锦囊中供以后写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平时想到什么好的词语,好的句子,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还有看到电视上有什么好的词语,也可以借鉴过来,写到摘抄本上,让“摘抄本”变成“写作的源泉”,而不再是为了应付检查去完成的课文的大范围的摘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三,教会学生把材料分门别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在

6、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可以写作时,便函将陶罐倒空,将资料整理成文。我们在日常的积累中,会发现有很多类型的材料,譬如:描写景物的词语,或者环境描写的句段,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以后的写作服务,但是在写作时,却又难以找到,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他们具体的分好工,所以他们就不能为我们的写作服务了,因此,这个材料的分门别类很重要。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可以采取目录法进行,使自己的材料的积累一目了然,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第四,从日常观察中积累。是谁背着竹篓,在深山老林中穿梭;是谁脸上沾满泥土,对着草儿绽开笑颜;又是谁每天冒着死亡的威胁,尝遍百草。为

7、了完成本草纲目,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他深入民间,不耻下问,他精心编选,反复实践,他就地采药,不辞劳苦。耗尽半生心血,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了这部巨著。没有人知道,李时珍付出了多少艰辛,只是,在积累中,他的医学之花绽放了。尝遍百草需要的是勇气,更需要的是观察,怎样才能区分百草的模样,才能知道他们的药性,可见“观察”的重要性。而暑去寒来,冬去春来,这些季节的变换,学生所熟视无睹的景物的变化伴随,可以让学生细心的去观察,然后记录,这样记忆深刻,并且对于以后描写景物,自然就了如指掌了。当然,这样积累作文材料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要去临时抱佛脚,一定要养成随时随地勤于动手的习惯,身边备一个材料,摘抄下来或剪辑起来;将自己在观察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生动故事或自己的思想发现,随时记录下来。这样一旦到了需要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素材便可以呼之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