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学习总结与反思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56033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学习总结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学科学习总结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学科学习总结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学科学习总结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学科学习总结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学习总结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学习总结与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学科学习总结与反思语文在初中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 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 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 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 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表现1、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 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 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 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 “冷宫 ”。

2、他们认为 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 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中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 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 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 “我已认真学过了”的答复 ; 扪心自问时,也可以 “ 我已努力过了 ” 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 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 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

3、方 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 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 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 考试时不 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忧失败,并想 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 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4、投机取巧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 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 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 “碰 ”上高考试题,对老师 提

4、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 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 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二、成因1、认识的偏差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 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 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 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 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 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 意观察

5、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 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 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 处处有 “ 语文 ”,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 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 的高低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 “ 渐进 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 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 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

6、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 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 “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就是这个 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 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 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 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 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 “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 “题 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 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

7、,答案标准,成 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 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 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 科题目, “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 ”。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 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 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 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 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 “ 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 ”, 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

8、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 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三、调控措施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说明,人的需要能生 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 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 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 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 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 6 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 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

9、分配到 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 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 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 ;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 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 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

10、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 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 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 ? 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 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表达或描写 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

11、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 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 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 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 ” ,讲清了 “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 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幽默,极大地调动了学 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我想,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 自信

12、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 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 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 两次考试 “滑坡 ” ,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 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 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 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 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 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 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

13、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 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 鉴赏诗歌的形象 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 手法,训练答题步骤 品味诗歌语言 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 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 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 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 导他们的实践 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 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说明,“ 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 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 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