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列表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5594322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列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列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列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列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列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列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列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黄委:“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 2005-11-08 发言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副总工朱庆平“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黄河水利委员会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治水方针,以信息化推动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现代化,黄委党组于2001年7月正式提出建设“数字黄河”工程。在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建设,“数字黄河”工程取得了较大成就,在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和管理情况(一)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治黄需要,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有序,黄委于2001年10月组织编制“数字黄河”工程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以

2、治黄业务需求为指导,采用开放的工作方式,广泛征求和采纳国内外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公司机构的意见和方案,并大量咨询专家学者意见,于2002年底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2003年4月规划得到水利部的正式批复。“数字黄河”工程由应用系统、应用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以及保障体系组成。应用内容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质监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六个方面。应用服务平台是实现共享机制的关键,其主要功能是应用服务和资源管理,逻辑上由业务应用中间件、数据服务中间件、空间信息处理中间件及数据仓库、知识库和模型库等构成。基础设施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础,包括数据采集系统,通信及计算机

3、网络系统,以及数据存储及处理系统。保障体系包括建立严密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和人才培训与引进机制,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计划进度管理和过程控制,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水平按计划完成;建立和采用完善的标准体系,保证系统的开放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在系统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等的各个阶段,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进行,保证工程建设和运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关键技术研究,重视信息技术在治黄业务中的应用。(二)主要建设成果经过几年的努力,“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在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应用系统建设“数字防汛”建设已经全面铺开。为了进一步提高黄河防汛的现代化水

4、平,主要开展的项目有:(1)“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第一期工程的31个站采集、传输设备安装调试基本完成,黄河三花区间洪水预报方案编制和预警预报中心建设基本完成。(2)完成了黄委、2个省局、14个市(地)局、55个县(市、区)局四级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信息采集体系试点建设,进一步规范了黄委、省、市和县四级防办的信息业务流程;建成以数据库和系统整合为核心的工情、险情会商系统整合(一期),实现了工情、险情、灾情等8大类50种信息,四种电子地图,240余层信息图层的采集、录入、统计查询及会商。并能对险情、灾情以及特殊水情、雨情等关键突发性信息,实

5、现报警、滚动显示等功能。(3)建成了预报调度耦合系统。该系统通过对暴雨洪水预报和防洪指挥调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连续、滚动进行天气预报、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和指挥调度,最大程度减少黄河防洪各个环节之间信息交换所浪费的时间。提高了黄河花园口站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增加了防洪调度指挥的时效性。工情险情会商系统整合(一期)和预报调度耦合系统获得了水利部水利优秀软件奖。(4)建成了黄河异地视频会商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广域网环境,在国家防总、河南局、山东局、信息中心、防总调度中心、水文局、三门峡枢纽局、小浪底建管局等8单位之间以及与山东局8个市局之间建立黄河防汛会商环境系统。为黄河防汛提供了一个拥有会议、防汛会

6、商、演示等功能的多功能会商环境。(5)2005年底基本完成黄河下游基于GIS的二维水沙演进数学模型,实现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演进过程的二维模拟。(6)建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防汛调度信息监测系统、黄河下游防洪防凌信息监视系统(试点),全面启动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这些系统的建成,为黄河防洪防凌以及调水调沙的调度决策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2003年,受“华西秋雨”影响,黄河出现了罕见的秋汛。水情信息查询、工情险情会商系统以及三门峡水利枢纽防汛调度信息监测系统等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工作,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防汛信息;气象预报系统、洪水预报系统、预报调度耦合系统以及异地视频会商系统等也多次启动

7、,成功快速做出了预见期长、精度高的预报,调度结果和高效的会商成果为指挥调度决策争取了时间,真正做到了早预筹、早决策。“数字水调”的关键工程水量总调度中心于2002年11月正式启用。完成了覆盖黄河下游84座引黄涵闸的远程监控系统。完成了运行实况综合监视和水调业务处理、水量调度方案管理两个子系统及水量调度综合数据库软件开发、开发完成了枯水调度模型。这些系统的建成,为确保黄河连续5年不断流立下了汗马功劳。2003年春天,在黄河来水历史最枯的情况下,通过水调系统枯水调度模型的精细调度,确保了黄河不断流。2004年,在小浪底下泄250300m3/s情况下,实现了向天津供水100110m3/s流量的目标,

8、又确保了利津不断流,充分说明“数字水调”系统在黄河水资源有效管理和水量优化调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黑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于2005年6月完成了信息采集传输、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水量调度中心环境的建设。在今年9月关键调度期“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期间,水调系统在信息监测,关键断面监视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确保了第三次调水东居延海的圆满成功。水到东居延海激动人心的场面实时传到黄委水调指挥中心。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于2004年4月建成之后,及时监控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水质情况,为处理水质污染事件决策提供了会商环境。花园口、潼关水质自动监测站已向全国实时发布黄河断面的水质数据。水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为业务

9、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水质分析工具,并为公众信息发布提供了权威可靠的数据源。水资源保护数学模型的开发也已起步,对入河污染源影响和河道内污染传输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建成了水土保持监控中心和监测中心站,构建了流域水土保持数据库,开发了水土保持遥感调查、淤地坝设计和多沙粗沙区管理等相关应用系统。在监测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对全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有关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开展了快速调查和动态监测。并为规划、设计、监督和管理等业务提供了支撑。亚洲银行贷款项目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维护管理系统已基本完成,开发完成了

10、工程管理维护模型,在黄河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成效显著。2002年开始,黄委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截止目前,黄委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包含栏目500多个,上网信息几十万条,已经成为黄委使用频度最高的系统之一,大河上下联网用户达3000余人,系统日访问量50007000余次,总访问量达300余万次。电子政务一期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之中,作为电子政务一期内容的黄河网建设已先期开展工作并推出了中英文版,作为我委的电子窗口为宣传黄河和治黄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初步建设完成了黄委档案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现已存储档案目录13万条,图书目录3万余条以及包含204万篇

11、水利及相关专业科技论文的期刊数据库,提高了图书档案的科技管理水平。政务公开工作开始起步,水文、水质等有关部门信息已通过互联网、办公自动化网发布。2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数字黄河”工程通讯网采取以专网和公网相结合的建设方案。黄河下游郑州河口SDH微波干线改造工程实现了郑州济南间155Mbps带宽,沿线市级河务局实现了10M联网, 县河务局实现了2M以上联网,大大提高了网络传输能力,初步解决了通信干线带宽不足的问题。根据黄河下游县局以下宽带无线接入通信工程规划,采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黄河下游的局部地区建设了宽带无线接入网,为黄河下游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和险工控导工程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传

12、输保障。装配完成了抢险应急卫星通信系统通信车,配备了卫星通信、宽带无线接入等通信设备,确保在任意区域发生险情时现场应急图像、数据和话音的应急通信。租用公网专线实现了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黑河管理局(兰州)、上中游管理局(西安)等全部委属单位的通信,传输速率在2Mbps以上。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等项目的支持下,建成了郑州千兆光纤计算机城域网,解决了黄委网管中心与驻郑各大单位的高速互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国际互联网的宽带接入。对黄委机关原有基于百兆以太网技术装置搭配的网络楼层光纤交换机进行改造,使委机关实现了百兆到桌面,大大提升了网络效率。同时还实现了全部委属单位广域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形成了从

13、黄河防汛指挥大楼至各大局、地市局、县局及延伸到涵闸的多级广域网络,全河计算机局域网接入达近百个,上网计算机5000余台,使各单位具备了语音、数据、图像传输功能,基本实现了各类治黄信息的网络传输与共享。建成了黄河基本河情数据库,内容包括 1:100 万和 1:25 万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库、黄河水系流域数据库等15个基础信息数据库。以 1:1万 比例尺河道地形图为基础资料,建立了三门峡以下黄河河道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河道治理规划、科研、勘察、设计提供了高精度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也为黄河下游防汛、河道整治、堤防与滞洪区工程建设、数学模型分析、物理模型试验、河道冲淤变化分析等工作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14、。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建设获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建成我委国家水文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基本建成黄河下游工情险情数据库,正在完善黄河水土保持、水量调度、防洪工程、黄河流域背景等数据库。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进行了防汛、水调、水保、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等相关数据迁移工作,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目前,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量达1.2 TB左右。开展了应用服务平台实验系统建设,积累了在J2EE架构下开发应用软件中间件的经验。随着电子政务(一期)商业应用开发管理平台的部署到位,将迅速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建立了黄河下游三维视景平台,直接挂接防汛、水调和工程建设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使黄河得于在计算机上

15、实现三维虚拟再现。3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体系由组织管理、标准规范、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建设环境与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组成。已建立的组织机构和所颁布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全面、直接指导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规范、顺利进行。(1)组织管理成立了“数字黄河”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数字黄河”办公室,承担“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前期筹划、调研工作,主要包括:组织编制规划任务书、规划、项目建议书、总体设计等前期工作和技术方案的论证;组织编制“数字黄河”工程年度实施方案, 并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

16、技术标准和规范等。鉴于“数字黄河”工程的特点,黄委地市局级以上单位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实施相应的应用系统开发和建设,明确了“数字黄河”办公室和各业务部门的配合关系,从职责、制度、标准规范以及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约束,使各个项目能够按照总体规划分级分步骤地组织实施,从组织上保证了“数字黄河”工程实施工作的高效有序。目前,我委从事“数字黄河”工程管理工作的人员有200多人。(2)标准和规范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保障信息基础设施无缝连接、确保各种信息处理业务的互操作、保证信息安全等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必须实现高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标准和规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部分和环节,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充分开发的基础,我委于2002年12月发布了“数字黄河”工程标准体系表,收录标准407项,其中拟新编标准59项、参照标准273项、拟参考标准75项。“数字黄河”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