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三语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594291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三语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1年高三语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1年高三语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1年高三语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1年高三语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三语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三语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新人教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理解词语和句式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级) 知识要点 (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代词 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予购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贞)2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 王甚任之。(屈原列传)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注意

2、:“之”作宾语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如: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之”,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我,自己。 4谦词: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赤壁之战)“肃”鲁肃自称。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5敬称:大王、将军、君、公、公子、陛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可译为“您”。 唯

3、大王命之。(荆轲刺秦王)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柳敬亭传)“吾侪”,我们。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族”,这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徒”,这些人。 二、指示代词 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译成“这个”、“这里”、“这样” 而此独

4、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远指代词:彼、夫、其,译成“那”、“那个”。 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铭)“彼”,那个。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其”,那。 3旁指代词:他。译成“别的”、“其他的”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他”,别的。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他”别的。 4虚指代词:或、某 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 5无定指代词:莫、无。译成“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莫”,没有

5、谁。 三、疑问代词 1代人:谁、孰 王曰:“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2代事物:何、胡、奚、曷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3代处所:安、恶(wu)焉 沛公安在?(鸿门宴) 且焉置士石?(愚公移山) 这几个词作状语,一般是表反问,译成“怎么”,“哪里”。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

6、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夫妻心稍慰。(促织) 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译成“更加”、“尤其”。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

7、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表共同:共、同、并、相。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

8、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 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 会征促织。(促织) 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未几,成归。(促织) 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

9、、猝、立、即”。 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 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论积贮疏) 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否定、禁止 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

10、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4反诘:岂、宁、庸、其。译为“难道、哪里”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五、频率副词 表“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

11、”等。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假道) 再拜还入户。(孔雀东南飞) 六、谦敬副词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在意义。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12、。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如: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于”引

13、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如: 岁征( )民间(促织) 成妻纳钱( )案上 (促织)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 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 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