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5594250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隐情绪调节: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内隐情绪调节1.1什么是内隐情绪调节内隐情绪调节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调节方式,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监控和主观 意图的情况下改变自身情绪反应的品质、强度、持续时间等的情绪活动过程。也 就是说,内隐情绪调节是由刺激物直接激活而发生的,它不需要意识的监控或察 觉就能自动完成。基于对内隐情绪调节内涵的理解,一般认为内隐情绪调节通常 具备3个显著特征:第一,无意识性。内隐情绪调节的过程没有被主体意识到,是自动进行的。 主体没有对自己的情绪过程进行有意识加工,发生了情绪调节而不自知。第二,由外在刺激引起。尽管内隐情绪调节没有被主体意识到,但人不可能 无缘无故地启动自己的内隐情绪调节。内隐情绪调节是在一定的外在

2、刺激影响下 发生的,外在刺激是内隐情绪调节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刺激事件发生之后, 个体才有可能启动内隐情绪调节,如果没有外在刺激事件,内隐情绪调节也就无 从谈起。第三,目标指向。内隐情绪调节是无意识的,但它却指向一定的目标。内隐 情绪调节的无意识性是指调节者没有调节的主观意图,并不是指调节本身没有目 的性。Gross (2013)提出由目标启动的情绪调节过程可以是内隐的,也可以是外显 的。Bargh, Schwader, Hailey, Dyer和 Boothby (2009)的研究也发现,内隐情绪调节 过程是有一定目标的,而这个目标在不需要意识知觉到的情况下就能被激活并自 动执行。内隐情

3、绪调节的目标可能有助于人们决定自身是否需要进行情绪调节, 一旦情绪调节的目标被激活了,相应的内隐情绪调节过程就会自动启动。除此之外,从功能角度上来说,内隐情绪调节还具有有效、快速等特点。相 对于外显情绪调节而言,内隐情绪调节可能更有效,这是因为外显情绪调节过程 需要意志努力,需要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而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不足时, 这种调节就并不一定很有效;而内隐情绪调节基本上不需要意志努力,是自动 进行的,在没有意识的努力和监管下就能完成,这一过程可能不消耗或者仅仅消 耗很少的自我控制资源,所以,内隐情绪调节过程更有效、且更容易发生。特别 是当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有限时,内隐情绪调节就更具优

4、势。不仅如此,情绪还 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心理现象,外显情绪调节的有意识性经常跟不上这种变化, 所以内隐情绪调节就会比外显情绪调节更有效。1.2内隐情绪调节的内部机制人为什么会产生内隐情绪调节,其背后的内部机制到底是什么?这是内隐情 绪调节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发现,在经历了能引起个体消极情绪的应急事件之后,人们一般会自动 朝向能引起个体积极情绪的那些信息,这种朝向反应是一种无意识的加工反应, 它使得能引起积极情绪的这些信息在此时此刻更容易加工;反之,当个体由于经 历积极事件(或信息)而体验到积极情绪之后,个体却会无意识地自动偏向于 加工那些消极信息。基于这些研究结果,Schwager和Rother

5、mund (2014)提出内隐情绪调节的内 在机制可能是一种自动反向调节。自动反向调节是指个体在体验(或在追求)一 种情绪状态时,能自动将自己的注意力分配于与当前情绪状态或追求的目标状态 具有相反效价的刺激上,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与当前情绪状态或追求的目标状态 效价相反的情绪。从理论上说,内隐情绪调节的这种反向调节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当 个体在体验积极情绪时,这种反向调节会自动平缓当前的积极情绪,这有助于人 们正确评价当前情境中的积极信息,防止发生冲动性行为;同样,当个体正在体 验消极情绪时,这种反向调节会自动平缓当前的消极情绪,这不仅帮助人们减弱 了当前的消极情绪体验,方便人们找到远离威

6、胁情境的途径和方法,还能防止人 们因消极情绪体验而产生痛苦,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研究发现内隐情绪调节在提 高心理适应性,保护已确立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隐情绪调节的内部机制是否只局限于这种自动反向调节呢?是否还存在 其他的心理机制呢?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报告来看,还暂时没有发现。理论上, 内隐情绪调节是发生在个体意识之外的一种自动化的调节,它主要是为了使个 体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因为平衡的状态更有利于个体的存在,不过这一问题还 有待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2内隐情绪调节的实验研究范式2.1 一般研究过程内隐情绪调节的实验研究过程相对比较固定,一般分为两步:诱导特定的情绪,

7、引发自动反向调节过程。2.1.1诱导特定情绪内隐情绪调节研究的第一步是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体验,既可以是内隐情绪, 也可以是外显情绪,主要有以下3种启动类型:第一,语词启动,即通过语词的含义和效价来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例如通 过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目标词的效价,或者按照目标词的效价进行词汇匹配 等任务来引发被试的情绪。第二图片启动,即利用图片的性质和效价来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图片一 般有积极、中性和消极三种,图片启动是实验研究中昀经常用的情绪启动方式。 例如Schupp, Schm.lzle和Flaisch (2014)在研究中通过让被试被动地观看以愉悦 内容、非愉悦内容和中性内容为背景的复合

8、图片,从而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第三,视频(或影片)启动,这种启动和图片类启动有点相似,它也是利用不 同性质(积极、中性和消极)的视频来启动被试相应的情绪。如在一项研究增加内 隐积极情绪能帮助个体从消极事件中恢复的实验中,先给被试呈现4min具有威 胁意义的电影片断,诱发了被试的消极情绪。2.1.2引发自动反向调节过程情绪本身不会进行调节,因此,在实验室情境下个体产生了情绪之后并不能 直接就产生内隐情绪调节,内隐情绪调节还需要通过启用相应的任务要求来引发, 目前的实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类任务要求:第一,意义匹配任务。即让被试主动去匹配具有情绪调节含义的词汇从而诱 发其内隐情绪调节。如在一项研究中

9、,电脑屏幕上会出现3个词语,其中具有情 绪调节意义的目标词位于屏幕正中央,另外2个词语分别位于目标词下方的左 右两侧,被试的任务是按键判断位于下方的这两个词语中哪个与目标词具有相同 意义。该研究通过ERP证实,匹配具有情绪调节含义的词汇会使被试产生情绪 调节效应,且该情绪调节过程没有使用认知资源,是内隐情绪调节。第二,策略启动任务。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任务,主要通过一定的任务 要求来启动被试的无意识认知重评策略,从而使被试产生内隐情绪调节。在实验 中,被试被要求把几个给定的词语组成符合语法要求、且有意义的句子,其中实 验组被试所组成的句子会包含有认知重评策略词语,控制组被试所组成的句子则 都

10、是中性词语,不含有任何和认知重评相关的词语。通过把这些含重评策略意义 的词语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实验组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就被启动了。第三,自动保护恋爱关系。这种引发方法只适用于特定情景下的被试,即被 试在进行实验时必须正处于一段恋情中。当被试正处于恋情中时,不需要诱导特 定情绪,只要他在实验任务中发现威胁到自己恋爱关系的情境时,他就会自发启 动内隐情绪调节。研究发现,如果实验任务中出现了可能对被试恋爱关系产生威 胁的异性图片)、或者将被试恋人的名字与消极词汇交替出现,被试就会自动调 节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保护自己的恋爱关系,防止已经确定的恋爱关系受到破坏。 Meyer等认为,通过恋爱关系背景来研究

11、内隐情绪调节在将来有希望成为一种很 有效的实验范式,甚至可以用它来研究内隐情绪调节和外显情绪调节之间的相同 和不同之处。除了通过以上这些任务来启动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之外,一些研究者也经常 会用面孔识别任务、情绪Stroop任务等来引发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不过这些 任务也都遵循内隐启动机制,在本质上和上面所述的3种基本一致。因此,在实 际的实验过程中,人们应该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内容来灵活选用相应的任务要 求,从而有效引发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2.2相应指标的检测既然内隐情绪调节过程的发生是内隐的,不需要意识和主观努力,那研究者 在实验中又怎样来确定被试真的发生了内隐情绪调节呢?目前,主要有3种不

12、 同的方法来检测内隐情绪调节的发生,分别是通过内隐情绪量表进行自我报告、 行为反应测量和生理指标检测。使用内隐情绪测量量表让被试进行自我报告时,一般会进行多次测量,根据 被试多次报告的情绪状态的变化来推测其内隐情绪调节过程是否发生。目前测量 的工具主要是IPANAT,从已有的研究来看,IPANAT是评估内隐情绪(主要包括 状态变量和特征变量两个方面)的可靠且有效的工具。IPANAT主要通过让被试判 断相对中性的人造单词所表达的情绪程度,从而间接测量被试的内隐情绪水平, 一般用4点量表等级来计分。相比于外显测量,IPANAT结果与被试的生理反应 的联系似乎更强,这可能意味着这种评估方法更有效。一

13、般情况下,通过量表进 行自我报告的方法并不单独使用,这是因为被试自我报告的主观性比较强,为了增加实验研究的客观性,研究者一般把自我报告与其它另外两种检测方法结合使 用。行为反应检测法主要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之间行为的反应时、正确 率等方面的差异,有差异则证明实验组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确实存在,没差异 则证明实验组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可能不存在。行为反应检测法由于其简单性和 客观性而在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常用,形式也比较多样,如人们既可以在视觉搜索 任务实验中让被试判断情绪词汇的位置,也可以在人脸识别任务实验中让被试进 行人脸识别并判断人脸的情绪效价,然后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之间的反应时 和准确

14、率的差异情况,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实验组被试的内隐情绪调节是否发生。生理指标检测也是人们确定内隐情绪调节是否发生的一种重要方法,内隐 情绪调节中经常检测的生理指标主要有被试的脑电变化和心率指标等,常用的检 测工具有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使用ERP时,可以检测P300成 分和LPP成分。P300与认知资源分配有关,更大的P300波幅意味着当前正在 进行的任务获得了更多的认知资源,因而P300能作为内隐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 电生理指标;LPP是刺激呈现后300ms左右出现的位于顶枕叶的一段可持续 2000ms的波,正常情况下,情绪图片应该比非情绪图片在大脑产生更大的LPP, 因此,如果被试

15、被动观看情绪图片比观看非情绪图片产生了更小的LPP或二者 差异不显著时,则可以推测被试出现了内隐情绪调节。而在使用fMRI时,人们 则可以直接关注到大脑的腹侧前额叶皮层和前扣带回的变化情况,这两个区域 和个体的内隐情绪调节有关,相关内容见文章的第3部分。3内隐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3.1内隐情绪调节的相关脑区内隐情绪调节是一个无意识过程,如果它真实存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大脑 活动机制。经过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利用fMRI工具,目前人们已经知道正常 个体进行内隐情绪调节时会引起大脑的前扣带回皮层、腹外侧前额叶皮层、腹内 侧前额叶皮层的血氧含量变化,也就是说,这几个大脑区域可能控制着人的内隐 情绪调节

16、过程。前扣带回皮层(ACC)位于大脑额叶的内侧,神经科学发现它一般监控当前正 在进行的朝向预定目标的行为,在出现反应冲突或错误时会发出信号,并能根据当前任务的加工要求将注意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研究发现它与内隐情绪调节密 切相关,特别是当情绪出现冲突时,ACC有明显的激活。另外有研究者认为,一 般性焦虑患者(指没有特定的焦虑对象)常常不能顺利进行内隐情绪调节,也不 能应对和适应情绪冲突,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患者在大脑神经活动上不能激活扣 带回前膝部。腹外侧前额叶皮层是参与内隐情绪调节过程的另一个重要大脑区域。在一项 借助于fMRI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引发被试进行内隐情绪调节时,被试的VLPFC 的激活水平显著增加。有研究者认为VLPFC在内隐情绪调节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它的主要功能是认知评估外界刺激,然后对当前的活动进行一定抑制,因而, VLPFC的激活符合情绪调节的特性。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与人的无意识情绪调节过程有关,其功能主要在于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