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5561695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祭显良【专题名称】造型艺术【专题号】J7【复印期号】2011年06期【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11年8期第117125页【英文标题】The Origins and Continuation of Tang Dynas tys Kai Calligraphy:Revisited【作者简介】蔡显良,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内容提要】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除了通常所说的对唐楷产生深远影响的王羲之体系之外,北方书风的影响其实不容忽视,故唐代楷书笔法来自于南北书风的融合。 唐代前期楷书的笔法传承有两条路线,这两条线在张旭身上归结,通过张旭 的弘道布法,传于徐浩、颜真卿,又演

2、变为两条线路,从而对晚唐五代以后 书法产生广泛影响。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对于唐代楷书笔法体系的建立与发 展、楷书在唐代的定型与成熟、唐代笔法与结构理论的繁盛,以及对于宋代 及后世的影响,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有唐一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书艺亦盛隆。古人言“唐人尚法”,意指唐代楷书,当无 异议。“我们说唐朝的楷书发达,以至登峰造极,这是由于:一、楷书发展到唐朝已彻底成 熟。构成楷书书体的各种质的要素充分展开,完全摆脱了篆、隶、草体残留,形成了完全独 立的本身体系。在定型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身的规范,有了完备的法度作准绳。二、出现了众 多的楷书大家,他们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宝库,在古代书法

3、史上,成就空前。 笔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故楷书笔法的传承发展对于唐代楷书风格的定型、成熟具 有莫大的关系。一、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 关于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传承与发展,本朝人已有这方面的描述。南宋陈思编书苑菁 华所收录唐人卢携的临池妙诀对唐代的笔法谱系做了详细的列叙: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 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携按:永 禅师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公,过于纂矣。张志逊 又纂之亚。是则非独专于陆也。王叔明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陵盖隋人也。旭 之传法,

4、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又传蒋陆及从侄野奴二 人。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徐吏部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 为入室,刘尚书禹锡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惎、寇 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抛开偶或出现的传抄舛误,此篇关于唐代楷书笔法授受与传承的文献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关于书法笔法授受与传承的问题,古人极其重视, “古人编织出这么一个在他们看来很严密 的谱系,其中一个观念就是想证明凡是书法大家,都是得到口传手授的书法真诀的人。对于 口传手授古人确信不疑,而且态度很肯定,可见这个观念

5、在他们心中扎根很深,不可动摇。 笔法传授谱系是以书法名家系连而成,他们之间或是师徒关系,或是家族血缘关系。谱系之 内口传手授、脉系不断,源流井然。这个谱系内部自成体系,对外则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古 人眼中笔法具有私密性、宗派性的特点”。但是只有卢携此篇明确是特指楷书笔法的谱系 递传,而他论皆泛指书法笔法,比如唐人韦续的墨薮第八篇用笔法并口诀、晚唐张 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入的传授笔法人名以及宋代朱长文墨池编卷一的古今传 授笔法等。卢携文中所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 显然是受到唐初崇王观念的影响,认为唐代楷法的渊薮是羲献父子。其言非虚,但并不全面。其实唐初独享盛名的

6、书家并非虞世南,而是欧阳询,他综合南北之长,无论结体还是用笔 上,都自成一家,史称“询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 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其时虞世南书名未著,凡王公大臣诸碑志大都出于欧阳询 之手,欧阳询书出大令,后掺入章草笔意,敛入规矩,且改用北朝结法,以合唐初铭石之书 仍沿袭齐周遗绪的时尚,终于传六代之精华,启三唐之奇峻。以欧阳询书法“戈戟森然” 的用笔特点来分析,显然是受到北魏直到北周的北方书风影响。而其“秀骨清相”的艺术意境, 又保存了南方书派的艺术成分。欧楷是魏晋六朝北碑南帖在唐时第一次深刻集中的结晶,对 南帖的继承即为对“二王”书体的发扬;对北碑的继承,

7、于笔法方面,我们可以从三国吴天 发神谶碑、北魏的龙门四品和张猛龙碑中获得颇多启发。这些碑刻在笔画上皆以方折 笔法完成,其基本运笔线路最突出的特点是骨力峻拔,有如截铁。欧阳询看中其骨力特点, 变方折为略含柔和的三角折,一方面确保了 “骨力”不失,一方面又增加了“神气冲和为妙” 的轻灵意味。清人阮元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欧阳询书法方正劲挺,实是北派,试观今 魏齐碑中,格法劲正者,即其派所从出。”因此,唐代楷书之源应当还有北派书风的影响。可能有这样的质疑:欧阳询在上述卢携的笔法谱系当中并未涉及,或许只是流行一时从而 得到后人的褒奖而已,在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过程中并无影响与作用。其实非也,且不论新 唐

8、书本传说“(欧阳)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其书法笔法通过被刘熙载誉为“唐之广大教化主”的褚遂良,得以广而大之也,褚遂良“早 期楷书多具隶笔,与欧阳询同调,并出自章草法,或当受欧阳询的影响”。史载贞观元年 太宗诏集五品以上京官子弟二十四人入弘文馆学书,“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次年 国子监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又别置校书郎二十人、楷书手一百人入秘书省缮写校对四部图 书的情况,褚遂良作为当时分判课写工程的秘书郎,其书法受到当时楷书家尤其是欧阳询以 及虞世南的影响,自是可以想见。褚遂良晚年楷书用笔在欧、虞的基础上多见“二王”行法, 作为“陶铸有唐一代”(11)的

9、褚遂良楷书,其笔法来源显然与欧阳询一样,也是南北书风交融 的结果。卢携亦未言及褚遂良在唐代楷书笔法传承中的作用,实际上,褚遂良在其中是不可 或缺的一环。正如清人毛凤枝在石刻书法源流考中所谓: “自褚书既兴,有唐楷书,不 能出其范围。显庆至开元各碑志,习褚书者十有八九,诸拓俱在,可复案。 ”(12)盖唐世诸 家,学褚字者甚众,设若薛曜、薛稷、魏华、钟绍京(13)、魏栖梧等人,盛唐时的著名书家 颜真卿、柳公权早年亦学褚字,可见褚遂良的楷书笔法影响之广。其实卢携也对唐代楷书的北法之源有清醒的认识: “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 陵盖隋人也。 ”史陵,两唐书不载。首见张怀瓘书断云: “有骨直,伤于疏

10、瘦也。 ” 赵明诚金石录云: “陵善正书,笔法精妙,不减虞、欧。 ”明人丰坊亦从卢携之说,与薛 道衡、丁道护、赵文深并归隋代,想其书风当属隋代南北兼容的风格,唐太宗以及汉王元昌、 虞世南、褚遂良皆师从之,按照卢携的说法,虞世南是唐代传承笔法的首要人物,而褚遂良 如上所述又是唐代楷书发展成熟的关键人物,那么唐代楷书的北法之源当为显见的事实。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来自于南北书风融合的原因很简单,实因为杨隋一代结束魏晋南北朝 纷争局面,南北书风亦随之渐趋融合,开启初唐门户,诚如清代杨守敬所言: “隋代混一南 北,其书法亦有整齐气象。龙藏寺、贺若谊已开虞、褚之先声。 ”(14)明赵崡石墨镌 华亦云龙藏寺碑

11、 “碑书遒劲,亦是欧、虞发源”。且勿论龙藏寺碑是否开启影响了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侪辈书法,隋代书法上承魏晋下启唐代当是事实。隋书兼有东晋南 朝书法的疏放妍妙、北朝书法的方整遒劲,尤其是龙藏寺作为隋碑第一,整碑气脉相贯, 风格统一,无一懈怠处。上承六朝碑石之余意,追锺繇之遗风,下开唐楷之先声。用笔上汇 南北笔法于一体,方圆结合,在魏晋南北朝随意旷达自由的书风与唐代严谨平和典雅的书风 之间架起了一座必然的桥梁,对于初唐大家的影响自在情理之中。二、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一 ) 张旭之前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15) 从上文看,卢携勾画出了唐代楷书笔法传承的脉络:智永得羲献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世 南传陆

12、柬之、上官仪,陆传子陆彦远,而陆彦远是张旭的堂舅,故又传之于他。张旭传韩滉、 徐浩、颜真卿、魏仲犀,又传从侄野奴、蒋陆、崔邈,崔邈传褚长文、韩方明。徐浩传之皇 甫阅,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柳宗元又传于方直温、贺拔惎、寇璋、李戎。这条线索应当是比较清晰明朗的。虞世南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唐太宗经常与他论书 谈艺,以他为师:“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然常患戈脚不工。偶作戬字,遂空其落戈,令世 南足之,以示魏徵。徵曰:今窥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16)虞世南书法师承智永,沿袭 “二王”,在唐初崇王思潮当中自然得到皇帝及朝野的关注,尽管其时欧阳询声誉正隆,却也 挡不住虞世南书法的后发继响。虞世南奉敕和

13、欧阳询一起都主持书学于弘文馆,在笔法传授 上有着特殊的贡献,褚遂良当是受益者之中极重要的一位。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 “初唐四大书家”的薛稷, “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17),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 足见他“书学褚公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苛(18)。然薛稷在外祖父魏徵家见到 虞世南和褚遂良的书迹,即锐意临仿,不久遂以书法名扬天下。可见他的书法用笔纤瘦,结 字疏朗,亦孳乳虞世南楷法也。虞世南传授笔法给他外甥陆柬之: “陆学士柬之受于虞秘监, 虞秘监受于永禅师,皆有法体。 ”(19)陆柬之有文赋、五言兰亭诗书迹传世,有婉雅 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陆柬之子陆彦远,传其家法,

14、时称“小陆”: “时谓小陆,传父书 法,以传张旭。 ”(20)陆彦远又把楷法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所遗楷书郎官石柱记以 及 1992 年河南洛阳出土的严仁墓志,颓然天放,精劲自然,均颇有虞体风采。这条线索归结在张旭身上,使张旭成为一个极其关键的人物:上承初唐楷法,下启徐浩、 颜真卿,进而通过徐、颜影响到晚唐书风。张旭善于总结创新: “旭常云: 或问书法之妙, 何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 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适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 能齐古人。 ”(21)韩方明授笔要说谓唐代楷书“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

15、更备九用, 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22)。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 用”, “是扩大了古法,做了补充和系统化的工作”(23)。可见张旭虽号为“草圣”,其楷书亦端 正有法,规矩谨严,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史传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 笔法,似乎并非虚言。故古人书论著作如蔡希综法书论、颜真卿述长史笔法十二意、 陆羽怀素别传中“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节,包括上述卢携临池妙诀、韩方明授 笔要说等,都把张旭作为传授笔法的关键人物。宋人董逌说: “书法相传至张颠后,则鲁 公授法得尽于楷,怀素授法得尽于草。 ”(24)在唐代的书法革新中,张旭实得风气之先,继

16、而颜真卿便在楷书、行书的创作中把革新推向高潮,成为革新派的主帅。怀素则在草书领域 继承发展了张旭的新笔法,张旭在书法革新中无疑起着骨干作用。因此李肇国史补云: “后辈言笔札者,欧虞褚薛,或有异论,至张长史,无间言。 ”(25)张旭作为一代宗师,不但 书法创作取得很高成就,而且善于教学,门生甚众,据史可查的就有颜真卿、徐浩、韩滉、 李阳冰、崔邈、乌彤、魏仲犀、吴道子等人,包括有名而无考的裴儆(26)、韦玩、蒋陆、卢 野奴,可谓桃李遍天下,而且除了在楷书领域诞生大家之外,篆书则李阳冰、草书则有再传 弟子怀素,甚至大画家吴道子、韩滉皆得其传授,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唐之广大教化主” 之谓当归属张旭,褚遂良实不及也。其实除了上述这条古人反复强调的传承路线之外,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还有另外一条线 索,应当说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