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压力下中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5544555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改压力下中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改压力下中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改压力下中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改压力下中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改压力下中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改压力下中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改压力下中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浙江省温州师范学院 罗晓杰 摘 要:对260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的“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其来源”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学英语教师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压力已导致中学英语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作者简要分析压力的具体来源,呼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保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关键词:教师职业压力;英语教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富压力的职业之一。中学英语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初、高中英语教材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改革、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并即将实施等全方位的英语教学改革中,其职业压力来源及其

2、对身心的消极影响很可能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笔者近期对260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其来源”的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我国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和职业压力的特有来源,敦促社会、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改压力下中学英语教师的身心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学英语教师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98)。压力来自于社会(67)、学校(75)、教师自身(59)。压力对中学英语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心理77,生理35)。具体表现为:焦虑(53)、担忧(63)、情感疲倦(56)、压抑(55)、对工作不满意(48)、有受挫感(29)、缺乏职业安全

3、感(24)、丧失自信心(24)、有无助感(19)、性格脆弱(11)等心理障碍和身体疲劳(96)、身体疾病(27)。这些身心健康的失调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些教师的行为,使他们想暂时远离工作(755)、改行(48)或提前退休(395)、易激动、冲动(41)、食欲不振(10)。被调查的教师认为,职业压力在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不同程度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教师疲惫现象直接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的下降(85),教师改行、退休或生病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66),教师的频繁更换影响学校的风气,影响教师的职业安全感(49)。 二、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压力的特有来源 托夫勒在未来

4、的震荡中说:“文化震荡是人们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承受过多的变化之后感到压力重重,昏头转向,不知所措的现象。”在英国,1988年开始的系统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构成了强大的冲击,使他们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也“经历了几乎相当于其他职业两倍的压力水平”。笔者认为,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被调查的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震荡”,这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来自于我国自上而下的英语教学改革在内容、形式、方式、步伐上没有完全适合教师现实,来自于广大中学英语教师还缺乏相应的能力适应或者说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的特定时期,来自于许多学校教学设备不能满足英语教学改革需求,总之

5、,教改是造成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最主要原因。笔者对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压力具体来源分析如下: 1社会期望(包括学校期望)、自我期望与中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矛盾 在我国,由于学生家长的平均英语水平偏低,社会缺乏英语学习和使用的环境,使得社会、家长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期望都寄托在英语教师身上。而中国传统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加大了中学英语教师实现这一社会期望的难度。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英语教学改革,在让中学英语教师看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希望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身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知识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技能欠缺的素质状况。较高的社会期望提升了英语教师的自我期望,而较低的素质却增加了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

6、压力。 2中学英语教师个体劳动强度与工资待遇的矛盾 “家庭教育的学校化(家教和社会上各种名目的英语培训班)”人为地加剧了英语课堂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学生的“吃不饱”和“厌食”,在加大英语教师的工作难度的同时,更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职业压力。事实上,许多中学英语教师经常利用学生自习课和早晚自习时间为学生辅导英语,而媒体对此又不能进行积极的报道,社会也没有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另外,“学校教育的家庭化”使得半数以上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英语教师们的工作足具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双重性质,他们的工作时间和业余生活没有明显界限,多数教师是利用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利用周末家访,利用假期搞教学研究和提高业务水

7、平。中学英语教师的劳动强度大,而它们的经济收入相对于付出的劳动就更显得偏低。满负荷工作给中学英语教师带来的压力是显见的,而中学英语教师个体劳动强度与工资待遇的矛盾很可能使之放大。 3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应试教育业绩评定的矛盾 近年来,各级各类的英语优质课评比(或叫展评),在给高素质教师展示自我机会的同时,也为中学英语教师树立了榜样并指明教改方向。但优质课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学校依据期末考、统考、中考、高考成绩对教师业绩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给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部分优质课的“作秀”与“包装”、高素质师生的“可望而不可及”、优质课“好看不好用”,等等,使许多英语教师对优质课和自己的课产生了双重怀疑。希

8、望获得优质课的成功而得到认可(社会和学校),又不想或不敢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采用优质课的教学模式(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应试教育业绩评定使许多中学英语教师矛盾重重,顾虑重重,压力重重。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给中学英语教师带来的职业压力也前所未有。除了上述三重矛盾外,中学英语教师还面临着其他的教学困境:英语教材内容偏多,无法实施超越课本教学;考试频繁,不敢对教学进度作大的调整;大班上课,语言实践活动难以开展,语言交流能力难以培养;学生厌学,课堂教学效率难以保证;缺乏语境,课外学习效率低下,自学能力难以培养,等等。中学英语教师投入大量精力于教学,却只

9、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工作超负荷,却没有成就感,教师似乎与学生一道体验着外语学习的挫折。 三、关注中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访谈中了解到,中学英语教师过重的职业压力来源的核心因素是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学改革对于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来说是众望所归,它带来的职业压力本应该属于他们能够承受和乐于承受的心理范畴。然而,英语教学改革的“自上而下”以及“下情不能上达”,学校缺乏对英语教师工作的精神支持(支持教改、认可劳动、积极评价等)和物质支持(改善办公条件、教学设备、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等),教师个体知识陈旧、观念落后又缺乏继续教育机会,教师疲惫现象严重、社会和学校忽视对教师进行身心健康的关注等等,使英语教

10、学改革给中学英语教师带来的职业压力超出了他们能够承受和乐于承受的限度。鉴于此,笔者建议,社会和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英语教师本人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保健。具体建议如下: 社会除了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外,还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大环境,采取措施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成立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强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压力归因的个别指导技术,引导教师进行努力归因,指导教师进行现实归因(如能力、教学方法、家庭影响、培训进修等),使之明确凭借努力可使能力等稳定因素产生变

11、化,可以改变压力情境,摆脱压力困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水平。 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抓。学校领导要经常了解教师的心理动态,尽量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职业特性,努力创造条件、铺设环境,让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之在事业上有成就感,获得心理满足,强化教师参与教改的内驱力,鼓励和支持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获得职业的安全感。另外,学校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优化校园人际关系,如组织教师外出参观,校际间观摩教学,组织教职工文体活动,新老教师互助活动,等等。学校要尽可能帮助教师适应环境,沟通情感,相互理解,帮助

12、教师排解压力,减少孤独,排除心理障碍,促进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个体要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要开朗、乐观,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有效驾驭压力,并变职业压力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动力。教师要学会从情感或身体紧张中放松下来,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调整、改变行为态度,合理利用时间,进行身体锻炼,促进身心健康,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在保证“低层次的”心理健康的同时,追求“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树立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辨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发展合作竞争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主动迎接教育改

13、革的机遇和挑战,主动寻求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机会,如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社会英语资源,自修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以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和英语教学水平以适应改革需要,努力实现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 总之,学校、社会和教师个体要合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优化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社会地位、社会态度、行政管理、教育政策、人际关系、同事支持、学校氛围、沟通理解等等),优化教师心理健康的“内部因素”(工作成就、职业发展等等),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P6 2陈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P123129 3McIntyre,DJOHair,MJ丁怡等(译)教师的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P1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