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5542369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近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阳颂东率领区委区政府考察团赴市考察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市x县农科村、龙泉区的书房村、xx区的红砂村,每到一地,都能明显感受到*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现在将考察收获汇报如下: 一、*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一)xx县农村科。农科村以生态为重点。以民俗为特色,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在友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

2、带领群众充分利用传统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花卉、苗木、桩头盆景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民俗观光旅游业。创造出了公司加农户、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龙泉区书房村。书房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xx区红砂村。x区政府把当地特色物产和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农民新居。打造花乡农居、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篱菊园这五朵金花,覆盖x区80的农村地区,2多万农村人口将直接融入*市的现代文明。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

3、所参观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庄建设规划。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

4、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启示二,要发展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建设社

5、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启示三,要多渠道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资金是最在难题。政府加大投入固然必不可少,地方也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村镇土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内容总结(1)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近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阳颂东率领区委区政府考察团赴*市考察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2)书房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3)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4)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