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553460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合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青浦区东门小学邱洪元从学堂乐歌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音乐课中的班级合唱教学一直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对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持久而深远的作用。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还将对审美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种形式的器乐教学开始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班级合唱教学某种程度上在音乐基础教育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音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践课题。班级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都有着重大意义。多年来,我在班级合唱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班级合唱在小学音乐课本中出现时,

2、由于学生习惯于单声部歌曲演唱,所以一开始训练时感到很不适应,其主要原因就是互受干扰和影响,并会出现唱着唱着就会变成一个声部;一部分学生会捂着耳朵唱;两个声部的学生都大声唱,企图压倒对方等不良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由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参齐不齐。、二声部合唱歌曲的第一声部通常是主旋律,曲调比较顺畅,音区又较高,学生易听、易唱、易记,而第二声部往往正好与此相反,这就使班级合唱常常因第二声部唱不好而失败。、学生的合唱观念淡薄,甚至误认为齐唱就是合唱,缺乏对于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因而兴趣不高。针对上述原因,我采用了这样一些方法来进行班级合唱

3、教学:班级合唱教学的基本方法1、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呼吸是发声与歌唱的动力,曾有专家论述“不会呼吸的人就不会歌唱”。由此可见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吸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错误呼吸方法,采用他们能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如:打哈欠、叹气、闻花等呼吸时的状态体会深呼气。懂得吸气后,形象地比喻理解气息保持、控制。如:仿佛看见一只漂亮的蝴蝶落在那里,想把它捉住,就屏住呼吸轻轻地、慢慢地伸手去捉,这种感觉就是气息保持。同时,用像吹蜡烛的感觉练习快吸快呼,用吹气球的感觉练习快吸慢呼,用“嘶”音将气息像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练习慢吸慢呼,这样有兴趣、有步

4、骤、有规律的方法,学生易接受,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2、利用器乐帮助学生学唱二声部歌曲在教唱二声部合唱时,由于学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音准和音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而器乐这个学具却能引导学生把握好音准和音程。如教学如今家乡山连山二声部歌曲时,先让学生分声部演奏旋律,互相聆听,接着合奏,然后要求他们把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声部指定几个同学伴奏,轮流交替进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过渡。合唱的音准问题,大都比较好得到解决。3、与不同声部合作的辅助训练在教唱二声部合唱曲时,可以先由老师演奏或演唱第二声部,与担任第一声部的学生合作,以后让学第二声部的学生先轻唱,再逐渐放开

5、声音地跟自己一起唱,当感觉到第二声部的学生较有把握后,老师的演奏或演唱随机地由大声变为小声,完整地变为要在某些音“搀扶”一下,待达到“火候”时,再让学生两个声部合起来,这样就“水到渠成”了。必要时候,教师可以反过来辅助第一声部,使之能顺利地与地二声部合作。4、先学第二声部学生对曲调的印象,常有先入为主的情形。既然总是第一声部本身易给他们以较深的印象,我在教学之初就暂把第一声部放在一旁,先教第二声部,待学生对第二声部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教第一声部。如在学唱合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时,可以先学第二声部,待他们完全唱准后,再学唱第一声部,这样两声部再合起来。对于主旋律熟悉的合唱歌曲,第二声部可能相当陌生

6、,可以只学第二声部,待他们完全唱准后,也许两声部直接合起来。这也就是说。对于两声部的教学不能平均用力,要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作不同安排。这种安排的顺序,并不是按主旋律,副旋律的地位,而恰恰相反,这里是以“先难后易”为原则,以利于学生唱好合唱为前提的。5、平行地学唱两声部对于学陌生的两声部歌曲。可以先平行地学唱两个声部,然后让学生分声部各唱其中的一个部分以形成合唱。例如如今家乡山连山这首歌曲的前两句为齐唱,后两句为二声部合唱,可以先将齐唱的两句与第一声部的两句合起来教唱,好象就是一首歌,唱熟后,再练第二声部,重点练习由齐唱进入合唱时第二声部的旋律衔接。至于第一声部的教学,此前已经完成,这时再合起

7、来就较容易了。这种教法较容易收效的重要原因是首先让学生绕开了“合唱难唱”“第二声部难唱”等思想障碍,当进入合唱时,他们发现一切都已掌握了,合起来很顺利,一听到自己的新鲜音响效果,信心与兴趣俱增。6、加强音准训练班级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统一、和谐是合唱要求。所以,合唱要求音准的绝对准确,合唱的音准训练由浅入深地进行,先练习旋律、音程,利用一组唱根音,另一组唱冠音的方法,再过渡到和声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聆听另一个声部的音高及声效果,通过训练使学生的音准能力得到提高。比如,音乐课的三声部师生问好,实际上就是加强音准和声训练的一个有效方法。除了以上谈的几点有效方法之外,我认为要辅导好班级合唱,还应做

8、到以下几点:班级合唱教学的注意点1、培养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班级合唱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集体艺术。从音色、音准、节奏、声部、情绪、表演上无不要求学生具有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合唱不是竞唱,不需要突出个性,而是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并通过集体发声练习,寻求声音的共性,使同学们的声音状态,强弱,口形以及吸、呼、起、收,都要尽量求得一致,才能求得声音的统一,和谐。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如何加强培养孩子们的共同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显的尤为重要。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的独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的宠爱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集体的观念,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合作精神的缺乏成为许

9、多独生子女的素质缺陷。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多次发现这种情况,在简易的二声部训练中孩子们就很容易出现“你争我夺”,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有同学表演不好,其他同学还幸灾乐祸,讥讽、嘲笑等等。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差,同学之间关系淡漠等不良后果。不管是在孩子们生活或者学习中,乃至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都是个人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合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2、合作训练是关键在教学中可采用器乐辅助进行,这样便于学生对音乐各要素的把握。合唱的各声部是纵横交织,不易唱准,有些合唱之所以“夭折”,通常是对各声部的旋律音准把

10、握不定,而对旋律的强化记忆通常是一种枯燥的学习过程,于是我选用器乐来辅助教学。譬如在学唱合唱曲愉快的梦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口风琴,按照规定的速度,力度变化分声部吹奏旋律,互相聆听,接着合奏,然后再把合奏中的速度,音准和音程等感受转移到合唱中去,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旋律的记忆。另外,我还采用哼鸣法与反馈法加强学生对各声部旋律的协调能力。学生在单独演唱自己的声部时往往问题不大,一旦加入其它声部,便显得顾此失彼,为了不使自己的声音被其它声部所左右,便出现扯着脖子一起喊的现象,结果使合唱变成了混乱不堪的“堆积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哼鸣法与反馈法指导训练,当一个声部演唱歌曲时,其它声部跟着节奏用母音“

11、lu”进行哼唱,如此轮流进行。当对自己声部的旋律音准有信心时再放出声音来合唱,接下来就将这种结果用录音机录下来,反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了解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进。这样合作的训练逐渐就会使同学们的声音统一起来,协调起来,收到较好的合声效果。此外教师作为指挥要随时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交流,提示、帮助学生提高对合唱作品思想内涵的表现力。例如,我在教合唱曲我们多么幸福时,首先从分析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出发,运用媒体展示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然后,在演唱过程中,通过老师指挥时的面部表情,眼神提示,手式的变化等,将歌曲中的力度,速度变化及情感起伏的意识传达给学生,使

12、学生紧紧围绕教师的要求进行演唱,既集中了注意力,又增进了师生间的合作统一。在声乐艺术中,独唱讲求个性,合唱讲求共性,可以说合唱艺术就是合作的和声艺术。它就像一块布,每位合唱队员的声音就构成这块布的丝,只有纵向的不行,只有横向的也不行,而当丝丝缕缕和和谐统一交织在一起时,这块布才完整美观。因此我们必须将合唱教学中的“美”和“统一”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表达优秀合唱作品的精髓,从而鼓舞,感染,教育每位学生,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3、以兴趣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对合唱学习充满兴趣,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学习效率也肯定显著。但是,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13、,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兴趣的形式和来源来看,它不是因,而是果。 虽然每个人从儿童开始,都有好奇心和探究环境的倾向, 但这种本能的兴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兴趣才能得到激发,并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强化和稳固,由此产生一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欲望。 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看作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激发其兴趣。兴趣是调动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首歌曲更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

14、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乐此不彼地参与其中。(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热情 网络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习的动机。在走向世界的民族音乐一课中,我应用校园网络收集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家信息及民乐作品片段,并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激起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随后,我又恰到好处的让学生欣赏

15、了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上演出的片段,把学生带进了中国民乐无以伦比的意境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当老师要求学生在音乐特长生的二胡现场伴奏中哼唱良宵的主题曲时,他们都唱的很投入。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同时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充满动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2)以语激情,以情动情,以情感人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

16、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安排设置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肢体语言更是音乐教学中特殊的一种语言。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它更适合在低年级使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表现魅力。 声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人体的许多部位,乃至全身的自由活动,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姿势。人体的许多部位,乃至全身的自由活动,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姿势。这里所谓的“姿势”,是指一种运动状态。因此,“姿势”也可以理解为身体运动的方式。姿势创造出来的声音,就是声势。最常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