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5531281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78877(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一、经常性预防措施1 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消毒、通风2.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不随地 吐 痰,不乱扔擤鼻涕的纸巾,不抠鼻孔,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3. 提高幼儿的免疫水平:预防接种、体格锻炼、生活习惯。二、幼儿园出现疫情时的预防措施1. 五“早”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2. 消毒:物表消毒、空气消毒、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一)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潜伏期1-7天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班级隔离期无新病例出现起隔离一周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 处粘膜直接或间

2、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 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流行特点1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 常沿交通线传播。通常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 率率。2.通常为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单位,后分散居民。甲型流 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约23年发生小流仃1次。乙型流感呈爆发或小流仃,丙型以散发为主。3. 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北方地区流行咼峰一般发生在冬春 季。临床表现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 39-40 T,多伴头痛、全 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 干 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

3、,眼结膜外眦 轻度 充血。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 体力恢复常需 1-2周。防疫措施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频繁有效的对流通风至关重要),咼峰 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及时隔离流感样病例及与流感样病例密切 接触者。2. 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3. 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4. 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 量居家休息。5. 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及 分泌物要彻底消毒。6 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7.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接种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

4、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其并 发症的手段。返园条件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二)流行性腮腺炎病原体流仃性腮腺炎病毒潜伏期830天,平均1421天传染源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班级隔离期医学观察21天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流行特点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发病呈流行或散发,在集体儿 童机构或易感成人聚集的地方可呈暴发流行。对易感者进行免疫预防 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临床表现:发热12天后有单侧或双侧的腮腺肿大,胀痛,在张口咀嚼或吃 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耳垂的前后下放有边缘不清的腮腺肿块伴有触 痛,口腔内的腮腺管开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旁的颊粘 膜上)红肿。防疫措施给予儿童麻风腮疫苗接种,发现病人及早隔离直至腮腺肿胀

5、完全 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需检疫,但在幼托机构留检三星期。返园条件腮腺肿退后一周三)水痘病原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潜伏期1021天,平均14天传染源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班级隔离期医学观察21天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密切接触流行特点无周期性流行,全年均有发病,但有冬春发病咼峰。临床表现: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皮疹多见于头部及腹背,四 肢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初起为红色斑疹变为丘疹,进而成充满 透液的疱疹。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部位同时可见斑疹,丘疹,疱 疹和结痂混杂存在数日痂皮脱落,不留疤痕。防疫措施16岁儿童给予水痘疫苗接种,发现水痘病人及早回家隔离治 疗。室内加强通风,换气,玩具,用具采用爆

6、晒或用消毒药揩擦, 不让易感儿与病人接触。返园条件痂皮硬结干燥,无新疹出现。(四)手足口病病原体柯萨奇病毒潜伏期3 6天般4天传染源病人带困者班级隔离期医学观察7天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流行特点1.年四季均可发生,3 4月开始上升,冋峰在夏秋季。2发 病以儿童为主,其中主要侵袭幼儿。3托幼机构是本病好发场所。临床表现1 发热(体温3839C),伴有咳嗽流涕、倦等症状。2口腔粘 模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后变为疱疹, 患者咀嚼时疼痛,拒食3.及少数病例可出现肺炎无菌 性脑膜炎 脑膜脑炎并发症。防疫措施1 平时措施: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加强晨检,注意儿

7、童身体 手 足皮肤变化,做好幼儿日常卫生管理与玩具用品便器等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疫情处理措施:及时离园,隔离治疗病人, 做好玩具用品粪便等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控制集 体活动,减少传播机会。返园条件脱痂无新皮疹、疱疹出现,或自确诊日起10天。五)麻疹病原体麻疹病毒潜伏期潜伏期约10天(618天)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 (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官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 有传染性。班级隔离期医学观察18天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流行特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有病例发生。我国以6 个月至5岁

8、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 疹流 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 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临床表现1 前驱期:从发病至出疹前35天。发热、咳嗽、口腔粘膜斑。2出疹期: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身区干 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出疹,25日布及全身。全身中毒症状加重, 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嗜睡或烦躁不安。查体:肺部常闻干、湿 性罗音。3.恢复期:3 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 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 留有碎屑样脱 皮。防疫措施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

9、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2 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环境消毒,管理幼儿不到人群集中 的场所、疫区。3 增强人群免疫力预防接种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儿接触麻疹后,可米用被动免疫。常 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返园条件出疹后5天六)肺结核病原体结核杆菌潜伏期4-8周或更久传染源痰涂片或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班级隔离期医学观察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流行特点1 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而且开放性患者大多与正常人生活在 起,极勿传染,造成结核病在人群中的流仃,并且难以控制。2结核病受感染的时间很难估计,使得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长 短不一,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3结核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增

10、加了在人群中隐秘传播的机 会,也使发现病人的工作变得较难实行。4 结核病中以肺结核居多,约占80%,且危害较大。5化学疗法和防治技术的实施与发展,治疗传染源已成为结核病 的主要防治对策,通过治疗传染源可得到控制以至消灭。6结核病的流行可以归纳为发展阶段、过渡阶段和下降阶段。A在发展阶段,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急剧增咼,死亡多为妇女。B在过渡阶段,人群大部分己受感染,感染率及患病率维持高水 平,但死亡率则缓慢下降,男性患者较多。C在下降阶段,人群中末感染者又增多,感染率及患病率下降, 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且老年男性病人增多。临床表现:1 全身症状:发热一般为午后374C 38C的低热,持续数周,夜 间盗

11、汗。乏力、纳差消瘦等。2咳嗽、咳痰:肺结核患者以干咳为主,咳嗽三周或以上,伴痰 血,要咼度怀疑肺结核可能。一般多为白色黏痰,合并感染、支气 管扩张常咳黄脓痰;干酪样液化坏死时也有黄色脓痰,甚至可见坏 死物排出。3咯血、胸痛:当结核坏死灶累及肺毛细血管壁时,可出现痰中 带血。靠近胸膜的病灶与胸膜粘连常可引起钝痛或刺痛。4呼吸困难:伴有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时有呼吸困难。5结核性变态反应:全身性过敏反应,类似于风湿热。防疫措施1. 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2. 创建良好的卫生环境3. 高度重视落实健康体检、晨检及因病缺勤随访制度。4隔离传染源。5预防接种返园条件经规范治疗空洞闭合,痰涂片、痰培养(一),传染

12、病医院 确定无传染性。(七)乙型肝炎病原体乙肝病毒潜伏期6周至6个月,乙肝病毒携带者潜伏期长者可达数十年。传染源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1班级隔离期医学观察传播途径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流彳丁特征目前,全世界约有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者,亚 洲和非洲HBsAg携带率为8-15%。在中国HBsAg携带率达9. 75%,慢 性乙型肝炎病人约为3000万,其中10-20%可发展 为肝硬化,1-5% 演变为肝癌。携带HBV的母亲可以垂直传播给婴儿,婴儿时期感染 HBV者90%为HBsAg携带者。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低热、之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 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

13、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 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急性无黄疸型:多较 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之力 纳差 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 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防疫措施1. 控制传染源:发现乙肝病人后,应立即进行疫情报告,米取 相应的隔离措施,从事餐饮工作的要调离工作岗位。2. 切断HBV传播途径:餐具、小毛巾、水杯要严格消毒。3. 保护易感人群:严格查验预防接种证,查漏补种。返园条件出具传染病医院或县级以上人民医院无传染性证明。八)风疹病原体风疹病毒潜伏期潜伏期为1421天传染源风疹病人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都是本病的传播源。班级隔离期医学观察21天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呼吸

14、道传播流行特点多在冬春李发病,多见于15岁儿童,男女发病率均等。 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前婴儿不发病。广泛使用疫苗后发: 病率降低,发病年龄提咼。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421天,前驱期有低热等症状。出疹期的典 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后 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 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二 开始在面部,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 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现。一般历时3天,出疹后脱皮极少。出疹时伴低热,持续13天,轻度脾肿大。防疫措施1接种疫苗:控制和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2控制传染源: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1周。3. 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 医。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4. 风疹流仃期间不带幼儿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返园条件出疹后1周九)细菌性痢疾病原体痢疾杆菌潜伏期数小时至7日,平均12日。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n班级隔离期医学观察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病原困随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通过苍蝇污染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流行特征1季节: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最为常见。一般 5月份开始上升,89月份达咼峰,10月逐渐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