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加减 1.4.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2 (新版)沪科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531196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加减 1.4.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2 (新版)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加减 1.4.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2 (新版)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加减 1.4.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2 (新版)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加减 1.4.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2 (新版)沪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加减 1.4.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2 (新版)沪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加减 1.4.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2 (新版)沪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 1.4 有理数的加减 1.4.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2 (新版)沪科版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计算(口答)(1);(2)3(7);(3)10(3);(4)10(3)2探究:课本第2页,某地某年月日的最高气温是,最低气温是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比高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

2、?生:()师:如何计算呢?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教法说明】第1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第2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师:大家知道1037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生:(10)(3)7师:计算:(10)(3)得多少呢?生:(10)(3)7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10)(3)10)(3)(1)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生:可以师:是如何转化的呢?生:减去一个正数(3

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教法说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2再看一题,计算(10)(3)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生:7即:(7)(3)10,所以(10)(3)7教师给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生:(10)(3)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10)(3)(10)(3)(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2)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教师总结:由(1)、(2)两式可

4、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减法运算难度较大,为面向全体,通过第二个题给予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机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师: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同学相到叙述,互相纠正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教师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教法说明

5、】结合引入新课中温度计的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合理性,同时向学生指出了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 计算(1)(3)(5);(2)07;例2 计算(1)7.2(4.8);(2)()例1是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例2两题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讲评【教法说明】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做示范,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例1(2)题是0减去一个数,学生在开始学时很容易出错,这里作为例题是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例2两题是简

6、单的变式题目,意在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不但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分数、小数,即有理数例某次法律知识竞赛中规定:抢答题答对一题得分,答错一题扣分,答对一题与答错一题得分相差多少分?【教法说明】此题是实际问题,与新课引入中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贯彻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用数学意识”的要求,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减法,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又用于实际例组织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回答【教法说明】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拟有理数减法的题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怕学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出题,相互解答,互

7、相纠正,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可以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回授变式练习:1计算(口答)(1)69;(2)(4)(7);(3)(5)(8);(4)(4)9(5)0(5);(6)052计算(1)(2.5)5.9;(2)1.9(0.6);(3)();(4)()学生活动:1题找学生口答,2题找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法说明】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已经熟悉,学生在做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规律,而不要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减法化成加法,为以后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做准备3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

8、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生答:8848(392)88483929240所以两地高度相差9240米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其计算对于小学不能解决的25这类不够减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说,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能实施五作业1填空题(1)3(3)_;(2)(11)2_;(3)0(6)_;(4)(7)(8)_;(5)12(5)_;(6)3比5大_;(7)8比2小_;(8)4()10;(9)如果,则的符号是_;(10)用算式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_2判断题(1)两数相减,差一定小于被减数()(2)(2)(3)2(3)()(3)零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4)方程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5)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