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矛和盾的集合 (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552777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矛和盾的集合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5矛和盾的集合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5矛和盾的集合 (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矛和盾的集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矛和盾的集合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鸣县锣圩镇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科导学案主备人: 杨小妮 审核人: 使用者单位: 使用者姓名: 教学内容: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说明的道理。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矛、盾。 二、明确目标课件出示课时目标,学生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学习板块一(学会生字新词)(一)会读会认生字新词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2.学生自读生字新词,把生字新词读准。3.想想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展示汇报: (1)展示读准生字词。(易读错字:持、兵

3、) (2)展示理解了哪些词语。(教师通过评价教给理解词语的方法) (3)不理解的提出来全班交流理解。教师通过评价相机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二)指导书写难写的字。1.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教师指导书写难写的生字。(盾、集、兵)2.学生描红临写难写生字。四、学习板块二(把课文读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把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语段做个标记。2.展示汇报:学生在班内展示读难读的句子、语段,全班跟读。(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4、”(2)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3)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3.赏析评价以上课文读通情况。4.默读课文,填空,说说概括内容的方法。课文主要讲了发明家将( )能( )和( )能( )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 )的过程,说明了( )的道理。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说明的道理。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二、明确目标:

5、课件出示课时目标,学生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学习板块一: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用了哪些好词好句写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边读边划有关词句,在旁边写上批注,并在感情读一读。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一)自主学习,学生围绕问题读、划、写批注。(二)合作交流:提示学生按照以上问题在组内交流 (三)展示汇报:学生按照以上步骤展示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引导。重点汇报及点拨: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理解词语,体会盾的缺点)2.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3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4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理解矛与盾结合后的优点)四、学习板块二:说说从坦克的发明过程中获得什么道理?用“”画出有关句子。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举例生活中的例子,如双层公共汽车、溜冰鞋、带橡皮的铅笔等,也可以说说学习和做人方面多采纳别人的优点等。)小结: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五、总结全文,拓展迁移1.总结理解题目中“集合”,总结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2.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个人添补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