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6篇).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523151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6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6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6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6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6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6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6篇).doc(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们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里?埃及又有什么名胜呢?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埃及的金字塔)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二、初读指导,疏通词句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

2、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写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2、查自读效果。(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学生朗读。(2)指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轻声朗读,重点领会。埋葬:掩埋尸体。轮廓:物体的外缘线条。精巧:精细巧妙。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摩天大厦:指高耸入云的大楼。(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当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1)金字塔在哪里?(2)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3)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4)为什么叫“金字塔”?(5)为什么说“金字塔

3、”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埃及金字塔所处的地理及概貌。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和结构的特点。第三段(第4、5自然段):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第四段(第6自然段):点明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3、根据段意,指名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小结。四、指导书写1、投影映示生字。2、指导学生注意字各部分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学生临写。4、师生评价。5、强化练习。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举世闻名”这个词

4、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从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二、讲读第一段1、轻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观如何?2、看图,品味文字。(引导学生从“金黄色的沙漠”是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角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3、朗读课文第一段。三、讲读第二段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1)金字塔的外形具有什么独特之处?(2)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作者具体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1)金字塔为什么叫“

5、金字塔”?(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的外观是否和前面的“角锥形”一致?(3)朗读第2自然段的第4、5两句话。3、轻声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1)胡夫金字塔外观上具有哪些特点?(高大、重)(2)胡夫金字塔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平整、紧密)4、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宏伟与精巧?(1)投影映示句子“这座金字塔高_米多。”“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2)指名读这两句话。第句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很高?(列数字)但_米究竟有多高呢?同学们想象得出吗?第句也是如此,究竟是怎样的平整与紧密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3)投影

6、映示按课文内容填空A、这座金字塔高_米多。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4)边读边想,补充后的句子与前面出示的句子相比,好在哪里?(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拉近了距离,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了更深的了解)5、小结说明方法。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外形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指名读有关句子。6、指导朗读第二段。四、讲读第三段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讨论回答这一段中的两个设问句。(1)投影映示,指读两个设问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

7、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2)轻声读课文,回答上述两个问句。(3)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3、小结。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块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五、练写片断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断,介绍校内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第三课时一、讲读第四段1、默读课文,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最后一段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_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

8、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_年时间。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3、总结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布置作业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课外书。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二)教学目标1.认识“肆、桅”等_个生字,会写“艘、航”等_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_个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观看跳水视频。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

9、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2.解题导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桅杆(wign)、吓唬(_ihu)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

10、、横、横、撇折、点。“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

11、,孩子得救)四、拓展交流。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五、课堂小结。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

12、写水手的语句。(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13、。(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2.感悟孩子的处境

14、。(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4.“四十秒钟-大家

15、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