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题解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5516966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十六文学类文本阅读精题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关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凄与悲的距离白水河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经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

2、天下第二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要不是一位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要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50年冬,阿

3、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

4、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观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

5、言以对。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她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

6、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砍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选自写作202年第3期)1.文章前三段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阿炳的“凄”的?凄与悲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参考答案:()阿炳身世的凄苦;(2)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之凄苦:作为一个艺术家,阿炳晚年不闻乐曲声,与艺术隔绝之凄苦。作者在这里说的“凄”指的是能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和审美感悟的凄凉、感伤、幽怨等,“悲”则指没

7、有任何美的成分的纯粹的悲哀、痛苦、伤心等。凄与悲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悲不能;凄给人的痛苦程度比悲略轻。请解释“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话的深刻含意。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多年的流浪生活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的歌声和笛声,从名曲二泉映月而知道了阿炳;然而二泉映月的出名却使人们忽视了阿炳本人,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这反映了艺术和艺术家不被重视的一种悲惨社会现状。3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是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凄与美是完美结合和统一的;而张良传

8、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另外举例子加以说明。参考答案: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无论凄或悲,只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美的,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都能让人感动得叹服,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如窦娥冤哈姆莱特等悲剧都是悲与美的完美统一的典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同意,言之有理亦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想念家乡的月丁海霞 春节是一天一天地临近了。屈指算来,我已经五年没有在家过春节了。这些年,一个人在外,风里来,雨里走,带着一身的尘埃,总盼着春节能回家和

9、家人团聚,让父母吃到儿子给他们包的饺子,那该多好啊!可是每每不能如愿,只能在电话里表达自己对双亲的祝福。而每在此时,父母总是那么体谅地说:“实在回不来,也就算了,你在外面给家里报个平安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当时听着这些话,心里酸酸的,禁不住掉下泪来。其实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在外工作学习的他乡游子们,每每提起家,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就是:我好想家,好想回家。春雨蒙蒙,乳燕呢喃之际,常常对月垂泪,想自己过去住过的小屋,想那种“孤灯伴影,雨打窗棂”的意境。每当月圆的时候,如水的月光泻溢了整个窗前,我不忍开灯,怕破坏了这份静谧。于是遐思万里,神游无限,我的灵魂与每一朵花和每一株草对话,轻

10、轻柔柔地。只因为这是在家里,一顶屋檐便支起了一个温馨的梦。夏花烂漫,蚊虫嘤嘤之时,常常徘徊于城市的花圃中,各种花都争奇斗艳,把无尽的芳香扑面撒向你整个面颊,浸润每一个毛孔。但与此同时,却回味着家中老奶奶那永无止境的天方夜谭,谛听着妈妈哄着小侄女入睡的摇篮曲,品尝爸爸偶尔从报上看到最新消息的喜悦都是那么和谐地有条不紊地传入耳鼓,方觉得如此天伦之乐藏在每一个笑靥中。只因为那是在家里,一顶屋檐便阻挡了一切尘世的喧嚣。秋风瑟瑟,黄叶飘零,常在琅琅读书声中感觉阵阵悸动。明媚的月光谁与共赏孤独,把盏凄然北望,家中的月亮一定更圆。唯有桌前的人儿却不再团圆。想家,想到极处就是梦见家,梦见一顶屋檐下的沧桑爱恨与

11、悲欢离合。冬雪覆地,梅花绽放,常常在呵护的暖气下想起那遥远北方家中的一盆炉火,一家人围坐在炉前啃着烤好的马铃薯,那份沁人心脾的香气便飘满整个小屋。然而这份小小的享受却成为永恒的、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而不可捕捉的回忆了。想家只是因为家中更温暖,从肌肤到灵魂深处。我的家,我生生息息十多年的家呀。在你的怀中我歌我笑,我悲我哭;我的咿呀学语,我的蹒蹒学步,都溶进了你坎坷而又倔强的躯体里,我怎能不想?游过千山万水,走到天涯海角,也折不断你放飞的心线。原来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纸鸢,远了,高了,但终究还是会回来,因为线的这端有宠我、爱我、给我生命的双亲。.作者从春节入题,写了哪些时令?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参考答案

12、:(1)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时令。(2)分别主要写了春雨蒙蒙,乳燕呢喃;夏花烂漫,蚊虫嘤嘤;秋风瑟瑟,黄叶飘零;冬雪覆地,梅花绽放等景物。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听了父母的话,为什么“心里酸酸的,禁不住掉下泪来”?()到了春节时,“我”最想做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因为父母给了“我”很多,而“我”回报父母的太少了。父母总是那样体谅“我”,说只要“我”“在外面给家里报个平安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深受感动,所以,“心里酸酸的,禁不住掉下泪来”。(2)我好想家,好想回家,好想和父母团聚。.“原来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纸鸢,远了,高了,但终究还是会回来,因为线的这端有宠我、爱我、

13、给我生命的双亲。”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线”?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是父母与儿女的亲情之“线”,感情之“线”,骨肉之“线”。起画龙点睛的作用。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参考答案:想念家乡的月,思念温馨的家和敬爱的父母。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青山注行季 宇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这都是因为李白啊!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

14、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倍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

15、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

16、,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山,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