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5516764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伯夷列传西汉司马迁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

2、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

3、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题解】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解决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作者竭力颂扬她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作者论述其创作意图时说:“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注释】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希同稀:稀少。轶诗:指下文引用的采薇诗,未收入诗经,故为轶诗。轶通逸、佚:散失。国人:指

4、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中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顺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盍():何不。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号:追谥的尊号。叩马:勒紧马缰绳。叩通扣,拉住。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引申为战争。弑(sh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暴:前暴指暴臣,后暴指暴君。于(x虚)嗟:叹词,表达惊异。徂(c):通殂,死亡。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七十子:孔子徒弟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是举整数而言。空:空乏、穷困。糟糠:粗劣的食物。糟:酿酒剩的陈渣。糠:粮食之皮。厌通餍:满

5、足。蚤通早。相传颜渊32岁死去。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肉吃。暴戾(l):粗暴凶恶。恣(z)睢(u):任意胡为。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径,小路。引申为邪路。如下所引三句皆出自论语。彼:指上文“操行不轨”的人。此:指上文“择地而蹈”之士。【练习】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 我安适归矣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2、对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判断对的的一项是(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及饿且死,作歌 且七十子之徒A、相似 相似 B、相似 不同C、不同 相似 、不同不同3、下列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6、( )A、睹轶诗可异焉 B、盍往归焉C、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4、翻译句子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_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_5、在第段中,可以看出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的理由是_、在第段中,作者引用伯夷和叔齐临死时所作诗歌采薇,其用意是_7、在第段中,作者援引颜回和盗跖的事例,其用意是_8、清代学者林云铭评论本文道:“夫子(孔子)言伯夷无怨,而世俗所传采薇轶诗有命衰之词,又稍涉于怨,与夫子所言不合,似世俗所传之诗亦未必真也。”结合这段评论思考,文中所引轶诗采薇与否为后人伪作,说说你的理由。_9、清代

7、学者余诚评论本文道:“以夫子之言为断,是其立传本意。通篇合传赞为一篇,构造最精。前幅先引孔子之言,虚论一段(第段);次引旧传之词(轶诗采薇),备详其实。后幅引回、跖证天道及末段推说(第段),固是发明传意,回抱前文,究无非自慨也。”结合这段评论思考,本文前后多次引用孔子之言,其用意何在?_【探究】1、根据如下两则评论,思考司马迁把伯夷列传置于七十篇列传之首,有什么深意。春秋首隐公,史记世家首吴泰伯,列传首伯夷,贵让也。(明杨慎)世家以吴泰伯为首,列传以伯夷为首。二人皆护国者,史公之寓意甚深。(清谢有煇)_2、根据如下三则材料,思考“列传”这种体例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的作用。扶义俶傥(倜傥),不

8、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经。(唐刘知几史通列传)列者,陈也。列传,即众多之传。传,本为注经之书名,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达人臣拱卫主上。(张大可史记论赞辑释)_【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她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她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惊讶。她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爸爸想要立叔齐

9、为国君,等到爸爸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爸爸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得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据说西伯昌可以较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她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她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她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爸爸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她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她们拜别。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动,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觉得这是耻辱的事情,她们坚持仁义

10、,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将近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结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她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常常协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当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她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如何的呢?盗跖成

11、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汇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居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明显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身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合适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但是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筹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因此她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虽然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乐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懂得松柏是最后凋落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由于她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